本帖最后由 费新斌 于 2014-4-8 03:00 编辑
最近接到不少家长、同学的私信问化学怎么复习;计算、推断题不会做,没有思路,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用题海战术?
非常理解此时家长们的心情:孩子作业做到很晚,做了很多作业,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请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现在的积累都是为了一模和中考的蜕变!
不是所有人都有最强大脑,所以一蹴而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尤其在学习这事儿上!
然后,请帮孩子把握好方向,帮孩子做好后勤保障。
方向偏了,方法错了,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请配合好老师,让孩子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做题方法是有效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孩子们每天学习非常迷茫,不能准确的知道做什么是有效的,但是老师们是清楚的,家长们也是能够很清楚的。
最后,请帮孩子调整好心态,自信、沉稳的心态才能持续的进步。
最近,中考版块里何汇文老师非常活跃,给家长们很多帮助,非常感谢何老师。何老师是学而思非常优秀的老师,针对一模,如何帮助孩子们,他跟我讨论了很久,最终我们决定在一模之前,进行每周一练的活动,以及综合体的解题指导工作,将孩子们计算、推断、实验等综合题逐一解决,请大家持续关注!
关于计算,北京一模、中考每年的考察在8分左右,出现在选择题的后五道、定量实验以及计算题中。
选择题和实验题部分的计算通常以技巧型的计算为主,计算题中同学们容易失分的往往是综合计算。
接下来我分别讲讲如何做技巧型计算和综合计算。
小费老师聊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 第一季:技巧型计算 一、平均值法(常与极值法混用) 例1、有一种不纯的K2CO3固体,可能含有Na2CO3、MgC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取该样品13.8g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气体4.4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
B.样品中一定含有MgCO3
C. 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答案】A
极值法解题思路: 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K2CO3,完全反应产生4.4gCO2 ;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Na2CO3 或者 MgCO3,完全反应产生CO2 的质量大于4.4g;假设固体完全是NaCl,不能反应产生CO2 ;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平均值法解题思路:已知:K2CO3 ~ CO2 ;Na2CO3 ~ CO2 ;MgCO3 ~ CO2 ;所以:R ~ CO2 假设该固体R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M,13.8g固体反应产生4.4gCO2,则固体R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138。K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38;Na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Mg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NaCl不与酸反应产生。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到平均值法或极值法?------判断混合物组成的题目,一般都是平均值法或极值法。
二、元素守恒法 例2、(2013.西城一模)取一定量Fe2O3与Al2O3的混合物,加入含溶质9.8 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0.8 g B.1.6g C.3.2g D.6.4g 【答案】B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
例3、(2010.西城一模)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将此样品1g放入100 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10 g 30.9%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5.85 g B.4.52 g C.2.62 g D.1.33 g 【答案】A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HCl中氯元素的质量即为NaCl中氯元素的质量。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元素守恒法?------ 1、题目中涉及多个反应,反应过程复杂,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
2、题目涉及元素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明显的提示;
3、出现恰好完全反应的题眼;
三、差量法
例4、 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答案】87.5%
答案:根据CO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CO ~O。每28份质量CO反应增重16份质量。已知气体增重6g,所以CO质量为10.5g,则其质量分数为87.5% 。
【总结】方法须知:
哪种题目会用差量法?------ 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固体质量或者溶液质量增加或减少;
差量法能求出哪些质量?------ 1、气体或者沉淀的质量;2、某元素的质量。
哪些化学反应会出差量法的题目?
1、大理石、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根据反应前后所有物质质量的变化求气体质量;【综合计算表格题】
2、大理石、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根据反应前后所有固体质量的变化求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综合计算表格题】
3、高锰酸钾固体、大理石固体、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双氧水分解,根据反应前后固体(液体)质量的变化求气体的质量;
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固体或溶液反应前后的变化问题;【图像题】
5、还原性物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即为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实验题】
6、气体被溶液吸收,反应前后溶液增重的质量即为气体的质量;
四、无数据计算 例5、酒精(C2H5OH)的某种水溶液,溶质和溶剂中氢原子个数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23% B.46% C.55% D.72% 【答案】B
例6、(2012.北京)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溶液中钠离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A.1﹕71 B.2﹕71 C.1﹕79 D.2﹕79 【答案】B
【总结】方法须知:无数据计算如何解题?------ 1、元素质量比 == 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 原子个数比;
2、物质质量比 ==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分子个数比;
第二季:综合型计算
化学综合计算专题一般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为基础,并结合溶质质量分数方面计算和化学实验探究环节,广泛联系生活、生产、科学实验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于孩子们来说,综合计算的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而综合计算的本质就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已知量(某纯净物的质量)和未知量的比例关系求解(另一个未纯净物的量)。那么题目中的那些已知量是有效的已知量呢?
题型一:文字叙述型化学计算 【例题1】(2012年海淀区)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容易吸水和变质。实验室中有220g久置的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假设样品中各成分的分布是均匀的)。某实验小组从该样品中取出20g,加热烘干其中的水分,得到18.6 g固体。向所得固体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得到10g沉淀。对上述数据分析计算后,该小组同学向剩余的氢氧化钠样品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钙粉末和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恰好得到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计算加入的氢氧化钙和水的质量。 分析:显然10g沉淀就是一个已知的“某纯净物的质量”,根据10gCaCO3可以求出其他纯净物的质量。而10%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可以用来列等式求未知数的有效已知量。
题型二:表格数据型化学计算 【例题2】(2012年石景山区)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取12.5 g样品研碎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20.8 g稀盐酸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⑴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⑵恰好完全反应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12.5 g样品、20.8 g稀盐酸等都是混合物的质量,不能直接使用,但是结合烧杯及所称物质总质量,可以利用差量法求出反应产生的CO2的质量,得到一个纯净物的质量时候,碳酸钙等纯净物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来了!
题型三:函数图像型化学计算 【例题3】(2012年丰台区)在完成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后,废液桶中倾倒了含有较多盐酸的混合溶液。为避免酸液污染环境,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废液6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pH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不考虑CO2溶于水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⑴通过右图可知,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多少克时,废液中的盐酸恰好处理完。 ⑵计算废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分析:解答函数图像型计算时,应该仔细分析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不同量,以及“三点一图趋势”即起点、转折点、终点和图像变化趋势。 纵坐标表示酸碱度PH,由于废液中含有氯化钙和盐酸,则PH<7,横坐标表示碳酸钠溶液质量,当加入21.2%碳酸钠溶液50g时,废液中的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转折点的PH=7。当加入21.2%碳酸钠溶液从50g到75g,这段PH不变,说明废液中氯化钙与25g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根据参加反应的溶质碳酸钠质量(纯净物)求出氯化钙质量。当碳酸钠溶液质量超过75g即过量,这时的PH>7,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题型四:结合实验示意图型化学计算 【例题4】(2012年朝阳区)某合金可能由铜与镁、锌中的一种组成,现欲测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合金样品30g放入烧杯中,让后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依次加入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剩余固体质量)
分析:结合实验示意图型计算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对比分析每个装置变化前后的质量差,再寻求关系式或数据进行逐个求解。 从四次实验操作中发现数据的特殊性,第1、2和3次每加入50g稀硫酸,合金样品质量减少6.5g,即6.5g活泼金属与50g稀硫酸恰好反应,到第4次时剩余固体9.0g为不活泼金属铜。第三次加入稀硫酸时,参加反应的溶质硫酸的质量=50g×3×19.6%=29.4g,于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求出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当反应后形成的硫酸锌溶液质量=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三次稀硫酸总质量-氢气的质量=(30g-10.5g)+50g×3-0.6g=168.9g。
【总结】综合计算题中哪些已知量,是有效已知量?
1、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常出现在表格题,用差量法求出)
2、固体质量;(常表格题)
3、溶质质量分数;
(注:溶质质量分数==原混合物中溶质的质量+生成的溶质的质量 / 加入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4、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比如2012年北京中考第35题,2013年海淀一模第35题)
第三季:推断专题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图较多、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和以前相比2010年各地中考试题中,推断题的命题水平更高,试题的灵活度也更大 一、解题步骤 1. 审题:认真审读原理,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 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题眼),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 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认真而全面地解答。注意:在解答过程中将推出的物质进行标注,以免遗忘!
4. 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要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二、推断题到底考什么?
1、物质的性质、组成、用途;
2、物质的变化,实验现象;
三、总结中考、一模常考的物质及性质、组成、用途
1、颜色:
(1)黑色固体:C、Fe粉、Fe3O4、CuO
(2)白色固体:CaCO3、CaO、Ca(OH)2
(3)红色固体:Cu(也可为亮红色、紫红色)、Fe2O3(也可为棕红色)
(4)蓝色溶液:CuCl2、CuSO4
(5)浅绿色溶液:FeCl2、FeSO4
(6)黄色溶液:FeCl3、Fe2(SO4)3
2、分类:
(1)气体单质:Fe 、C 、Cu
(2)固体单质:H2、O2
(3)气体化合物:CO2、CO、CH4
(4)常考的酸:HCl、H2SO4
(5)常考的碱:Ca(OH)2、NaOH
(6) 常考的盐:Na2CO3、CaCO3、CaCl2
3、组成: 某氧化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3,该物质的化学式为Fe2O3 某氧化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某氧化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O 某种物质中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1,该物质的化学式为NaOH
4、俗称、用途: 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 NaCO3—纯碱、苏打 CaO—生石灰;
Ca(OH)2—熟石灰、消石灰
三、总结中考、一模常考的物质的反应及现象
(1)Ca(OH)2+Na2CO3==CaCO3↓2+NaOH 现象:生成白色沉淀(每年必考)
(2)2NaOH+CO2==Na2CO3+H2O 现象:无明显现象,此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Ca(OH)2+CO2==CaCO3↓+H2O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此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3)CaCl2+Na2CO3==CaCO3↓+2NaCl 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4)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有气泡产生 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5)NaOH+HCl(或H2SO4)==NaCl+H2O 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2Ca(OH)2+H2SO4==Ca2SO4+2H2O 现象:不明显 (6)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7)碳三角: C+O2==点燃==CO2 2C+O2==点燃==2CO CO2+C==高温==2CO (8)氧三角: 2H2O ==通电== 2H2↑ + O2↑ 2H2O2 ==MnO2== 2H2O+O2↑ 2H2+O2 ==点燃== 2H2O
相关试题下载: 小费老师聊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第一季:
第一季:技巧型计算.pdf
(258.96 KB, 下载次数: 1198)
小费老师聊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第二季:
第二季:综合型计算.pdf
(325.39 KB, 下载次数: 705)
小费老师聊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第三季:
第三季;推断专题.pdf
(439.48 KB, 下载次数: 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