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本帖最后由 碎为微尘 于 2014-6-5 17:51 编辑

新闻晚报讯:中考日渐临近,在数学总复习的最后阶段,如何有效应对“容易题”和“综合题”,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呢?针对当前中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再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初三毕业班师生参考。

  基础题要重理解

  在数学考卷中,“容易题”占80%,一般分布在第一、二大题(除第18题)和第三大题第19~23题。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进行“容易题”的操练,对提高中考成绩是有益的。但绝不要陷入“多多益善,盲目傻练”的误区,而要精选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题目进行有目的地练习。

  据笔者了解,不少学校在复习中存在忽视过程的倾向,解客观题,即使解其中较难的题时也都只要求写出结果,不要求写出过程,一些同学甚至错了也不去反思错在哪里,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

  笔者认为,即使是题解简单的填空题也应当注重理解,反思解题方法,掌握解题过程。解选择题也一样,不要只看选对还是选错,要反问自己选择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当然,我们要求注重理解,并不意味着不要记忆,记忆水平的考查在历年中考命题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必要的记忆是必须的,如代数中重要的法则、公式、特殊角的三角比的值以及几何中常见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常用的重要定理等都是应当记住的。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笔者建议同学们适当多做一些考查基础的“容易题”,这样做,虽然花的时间不多,但能及时发现知识缺陷,有利于查漏补缺,亡羊补牢。

  如果你能真正把这些“容易题”做对、做好,使得分率达到0.9甚至达到0.95以上,那么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并非难事。

  压轴题要重分析

  中考要取得高分,攻克最后两道综合题是关键。

  很多年来,中考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压轴题的主要形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

  方程式与图形的综合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这类问题在外省市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也不乏其例。

  动态几何问题又是一种新题型,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在这类问题中,往往把锐角三角比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总之,应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解压轴题,要注意分析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 “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如果综合题(1)、(2)、(3)小题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同样(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如果是“递进”关系,(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3)与 (2)也是同样的关系。在有些较难的综合题里,这两种关系经常是兼而有之。

  说实在,现在流行的“压轴题”,真是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从今年各区的统考试卷看,有的压轴题的综合度太大,以至命题者自己在“参考答案”中表达解题过程都要用去一页A4纸还多,为了应付中考压轴题,有的题任意拔高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要求,如有些综合题第(2)、(3)两小题都要分好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太过分了。

  课程标准规定,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它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有所渗透和体现而已。希望命题者手下留情,不要以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为名出难题,也不要再打“擦边球”,搞“深挖洞”了。笔者希望中考数学卷能够将压轴题的难度从0.37、0.39基础上再下降一点,朝着得分率0.5左右靠拢,千万不要再“双压轴”了。

  对一些在区统考的 “压轴题”面前打了 “败仗”的同学,我劝大家一定要振奋起精神,不要因为这次统考的压轴题不会做或得分过低而垂头丧气,在临考前应当把提高信心和勇气放在首位。

  笔者建议在总复习最后阶段,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做大量的综合题,只要精选二十道左右 (至多不超过三十道),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综合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思路,时间又不多,那么看一遍别人的解答也好。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不必强求一律,对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做其中的第 (1)题或第 (2)题。盲目追 “新”求 “难”,忽视基础,用大量的复习时间去应付只占整卷10%的压轴题,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

  事实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轴题的失分,并不是没有解题思路,而是错在非常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上,或是输在 “审题”上。应当把功夫花在夯实基础、总结归纳、打通思路、总结规律、提高分析能力上。

  笔者建议,同学们可以试着把一些中考压轴题分解为若干个 “合题”,进行剪裁和组合,或把一些较难的 “填空题”,升格为“简答题”,把一些 “熟题”变式为“陌生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做,花的时间不多,却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还能使学生的思路 “活”起来,逐步达到遇到问题会分析,碰到沟坎,会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样的较高水平。

  总之,笔者以为在总复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有时放弃一些难题和大题,多做一些中档的变式题和小题,反而能使他们得益。当然,我们强调变式,不是乱变花样。其目的是促进对标准形式和基本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

2014年中考数学超常发挥的五个技巧
数学考试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同时,临场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结合数学科的特点,谈几条考试的建议,以便使同学们临场不慌,并能在紧张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          
                一、提前进入“角色”

  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 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
          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迅速摸透“题情”
          1.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三件事。
          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四、信心要充足,暗示靠自己
          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不能急。考试全程都要确定“人家会的我也会,人家不会的我也会”的必胜信念,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五、三先三后
          在通览全卷、并作了简单题的第一遍解答后,情绪基本趋于稳定,大脑趋于亢奋,此后七八十分钟内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季节了。 实践证明,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只能拿下部分题目或题目的部分得分。因此,实施“三先三后”及“分段得分”的考试艺术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就是说,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先做A类题,再做B类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通览并顺手解答算第一遍),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
          2.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3.先同后异。就是说,可考虑先做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这样思考比较集中,知识或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一般说来,考 试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思考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必须进行从这一章节到那一章节的跳跃,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 急、过频和过陡的跳跃。
          三先三后,要结合实际,要因人而异,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

各类题型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慢慢涌现出来,比如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还有以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为解题思路的。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需找好四大切入点。

  切入点一:做不出、找相似,有相似、用相似

  压轴题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多,知识转化的难度较高。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这时往往应根据题意去寻找相似三角形。

  切入点二: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基本图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添加辅助线是必不可少的。中考对学生添线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但添辅助线几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构造一些常见的基本图形。

  切入点三:紧扣不变量,并善于使用前题所采用的方法或结论

  在图形运动变化时,图形的位置、大小、方向可能都有所改变,但在此过程中,往往有某两条线段,或某两个角或某两个三角形所对应的位置或数量关系不发生改变。

  切入点四:在题目中寻找多解的信息

  图形在运动变化,可能满足条件的情形不止一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解或多解,如何避免漏解也是一个令考生头痛的问题,其实多解的信息在题目中就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深度的挖掘题干,实际上就是反复认真的审题。

  总之,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切入点有很多,考试时并不是一定要找到那么多,往往只需找到一两个就行了,关键是找到以后一定要敢于去做。有些同学往往想想觉得不行就放弃了,其实绝大多数的题目只要想到上述切入点,认真做下去,问题基本都可以得到解决。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4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2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考点二: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考点三: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分运用选择题中单选题的特征,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择支这一信息,从选择支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择支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支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使用筛选法的前提是“答案唯一”,即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考点四:逆推代入法
将选择支中给出的答案或其特殊值,代入题干逐一去验证是否满足题设条件,然后选择符合题设条件的选择支的一种方法. 在运用验证法解题时,若能据题意确定代入顺序,则能较大提高解题速度.
考点五:直观选择法
利用函数图像或数学结果的几何意义,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解不等式、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直观几性,再辅以简单计算,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解法贯穿数形结合思想,每年中考均有很多选择题(也有填空题、解答题)都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既简捷又迅速.
考点六:特征分析法
对有关概念进行全面、正确、深刻的理解或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如数值特征、结构特征、位置特征等,提取、分析和加工有效信息后而迅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方法
考点七:动手操作法
与剪、折操作有关或者有些关于图形变换的试题是各地中考热点题型,只凭想象不好确定,处理时要根据剪、折顺序动手实践操作一下,动手可以直观得到答案,往往能达到快速求解的目的.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例1例2例3 例4 例5例6例7 例8例9例10


二、规律探索性问题

一.专题诠释
规律探索型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题干所提供的若干特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发现题目所蕴含的数字或图形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比较新颖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规律探索型问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中考数学的热门考题。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联想、归纳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数与式变化规律
通常根据给定一列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各式子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规律的形式。

考点二:点阵变化规律
在这类有关点阵规律中,我们需要根据点的个数,确定下一个图中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的规律是什么,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此类题目中的难点.

考点三:循环排列规律
循环排列规律是运动着的规律,我们只要根据题目的已知部分分析出图案或数据每隔几个图暗就会循环出现,看看最后所求的与循环的第几个一致即可。
考点四:图形生长变化规律
探索图形生长的变化规律的题目常受到中考命题人的青睐,其原因是简单、直观、易懂.从一些基本图形开始,按照生长的规律,变化出一系列有趣而美丽的图形.因此也引起了应试人的兴趣,努力揭示内在的奥秘,从而使问题规律清晰,易于找出它的一般性结论.
考点五:与坐标有关规律
这类问题把点的坐标与数字规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加大了找规律的难度,点的坐标不仅要考虑数值的大小,还要考虑不同象限的坐标的符号。最后用n把第n个点的坐标表示出来。
考点六:高中知识衔接型——数列求和
本题通过材料来探索有规律的数列求和公式,并应用此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本题系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过渡题,对考查学生的探究学习、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三、开放探索型问题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四、操作设计型问题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五、阅读理解型问题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六、数学结合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七、化归思想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八、分类讨论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九、线段角的几何证明问题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十、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


重庆学而思2015中考②群 224862192;
回帖赞 (查看排行)
2014-5-13 11:18 只看该作者 12#

3.jpg
33.jpg
点赞 1
普通帖

肖峰o 我是老师   

等级:初中二年级 私信 853

2014-5-13 10:48 只看该作者 2#

来抢一个沙发,抢了再看
点赞
2014-5-13 10:59 只看该作者 3#

例1.(2011•广西省柳州市)九(3)班的50名同学进行物理、化学两种实验测试,经最后统计知:物理实验做对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对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    )
     A.17人          B.21人            C.25人        D.37人
分析:设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x人,根据九(3)班的50名同学进行物理、化学两种实验测试,经最后统计知:物理实验做对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对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可列方程求解.
:设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x人,(40﹣x)+(31﹣x)+x+4=50, x=25.故都做对的有25人.故选C.
评注:本题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关键是以人数做为等量关系构造方程直接求解.
点赞
点评

暮离伤 发表于 2014-6-9 19:07  详情  回复

(31+40)--(50--4)

2014-5-13 11:01 只看该作者 4#

本帖最后由 碎为微尘 于 2014-5-13 11:25 编辑

例2.(2011•浙江省宁波市)如图,⊙O1的半径为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O2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O1O2垂直ABP点,O1O2=8.若将⊙O1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在旋转过程中,⊙O1与正方形ABCD的边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况一共出现(   )
1.jpg [/img]
       A.3次         B.5次       C.6次       D.7次
分析:根据⊙O1的半径为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O2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O1O2垂直ABP点,设O1O2交圆O1于M,求出PM=4,得出圆O1与以P为圆心,以4为半径的圆相外切,即可得到答案.
:∵⊙O1的半径为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O2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O1O2垂直ABP点.
O1O2交圆O1于M,∴PM=8﹣3﹣1=4,圆O1与以P为圆心,以4为半径的圆相外切,∴有5次.故选B.
1.jpg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关注⊙O1与正方形ABCD的边只有一个公共点的几种极端情况,能求出圆的运动路线是解此题的关键.
点赞
2014-5-13 11:04 只看该作者 5#

例3.(2011•广西省贺州市)函数y=ax﹣2(a≠0)与y=ax2(a≠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
1.jpg
分析:由题意分情况进行分析:①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经过第一、三、四象限,②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在y=ax﹣2,∴b=﹣2,∴一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 排除B、D.
∵①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经过原点,开口向上,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选项A符合题意.
∵②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经过原点,开口向下,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排除D. 故选A.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点赞
2014-5-13 11:05 只看该作者 6#

例4.(2011·湖北省襄阳市)已知函数y=(k-3)x2+2x+1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
A.k<4              B.k≤4            C.k<4且k≠3       D.k≤4且k≠3
分析:注意到四个选择支中k=4与k=3这两个值是否满足已知条件可以区分出正确答案.
:从四个选项入手,当k=3时,函数可化为y=2x+1,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1/2,0),满足题意,排除选项C、D;当k=4时,函数可化为y= x2+2x+1,它的图象是抛物线,△=22-4×1×1=0,它与x轴有一个交点(-1,0),满足题意,排除A,选B.
评注:直接将各选项中的结论或者决定选项的特征数等代入题设条件进行验证,决定取舍,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点赞
2014-5-13 11:09 只看该作者 7#

1.jpg

2.jpg
点赞
2014-5-13 11:09 只看该作者 8#

本帖最后由 碎为微尘 于 2014-5-13 11:26 编辑

例6.(2010•浙江省绍兴市)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OBC中,AC∥OB,CB⊥OB,OB=18,BC=12,AC=9,对角线OC、AB交于点D,点E、F、G分别是CD、BD、BC的中点,以O为原点,直线O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G、E、D、F四个点中与点A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是                                    (   )
1.jpg
         A.点G                 B.点E                 C.点D                 D.点F
分析:反比例函数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乘积相等.根据题意和图形可初步判断为点G,利用直角梯形的性质求得点A和点G的坐标即可判断.
解:在直角梯形AOBC中
∵AC∥OB,CB⊥OB,OB=18,BC=12,AC=9
∴点A的坐标为(9,12)
∵点G是BC的中点
∴点G的坐标是(18,6)
∵9×12=18×6=108
∴点G与点A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故选A.
评注:此题综合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此题难度稍大,综合性比较强,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灵活利用直角梯形的性质求得相关点的坐标,再利用反比例函数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乘积相等来判断.
点赞
2014-5-13 11:11 只看该作者 9#

1.jpg
2.jpg
点赞
2014-5-13 11:17 只看该作者 10#

1.jpg
11.jpg


点赞
2014-5-13 11:18 只看该作者 11#

2.jpg
22.jpg
点赞
2014-5-13 11:19 只看该作者 13#

沙发没抢到,只好坐板凳了。
精髓啊!收了!拜谢徽尖大师!
点赞
2014-5-13 11:45 只看该作者 14#

精辟!!!!!!
点赞
2014-5-13 12:03 只看该作者 15#

精典题 ,先收起来
点赞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