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很多做法与客观事实违背结果适得其反。有这么几个方面,课外学习的进度和难度远超小孩的能力。这么说吧,很多不适合学奥赛的小孩去学玩真格的竞赛。一门数学培训4-5个地方,结果学校考试A都没的不在少数。但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小孩是最好的,攀比心理严重。其实数学学习尤其是奥赛真的不是什么人都搞的来的,如果能力达不到不如把基本功厚实。           现在很多小孩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有:1概念不清;2计算能力弱;3绕题不行;4几何表述不行。这些都是基本功不行的表现。基本功都不行得赶快抓基础,搞很难的奥赛就是拔苗助长。现在很多人在一个地方不学玩真格的竞赛就不学,这个心理不好。课外学习如何定位?比较合适的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懂,能解决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难度匹配的作业题是合适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班。玩真格的奥赛的搞法的班对百分之80以上的小孩是不适合的。对于中上的小孩比较务实的目标是考试扣分5分以内。在基本功厚实的基础上略有拔高。度要控制好   ,很多家长一味要进度和难度真的适得其反。对于中上的小孩适合进度比学校提前1-2章扎实学完,稳步推进。我这里很多小孩遇到同一个题第一次是很难,第二次难度适中,第三次很显然的调子了,第四次直接打钩了可以。对于中上的小孩学细致些多反复几次更符合客观事实。而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是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相违背。
       现在很多初一的小孩学什么因式分解,甚至二次根式、分式、二次方程,掌握度可想而知。而这些小孩中相当多的有理数计算都不行。现在关键是很多家长不能辨别自己小孩的实力而走了很多弯路。一到假期就慌不择路的预科,开学又去回炉。浪费财力是小,耽误时间是最得不偿失的。如何鉴别学奥赛的功力?一看小孩的逆向思维能力就知道适合学很难的竞赛不?一般奥赛高手逆向思维能力极强,想象力比较丰富,有相当厚实的算功。考虑问题很严谨。中上小孩的特点是基础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完全以中考A为目标还是低了点。现在高中的要求和初中截然不同。高中一节课的容量是初中的2.5倍左右。并且高1的难度远比初三大。以函数为例,在初中基础上上升了很多,如功夫不到家是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的。这些小孩一般得A问题不大,但很多初中成绩不错的小孩高中一落千丈,其中隐患要特别注意。这些小孩适合在中考压轴题的基础上略有拔高,比真正奥赛难度有所降低是很合适的选择。课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高中学习轻松。请特别注意初中竞赛大纲说的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比赛。对于学无余力的或余地不多的孩子不如厚实功底为好。其实我觉得能达到通过初赛复赛得奖即可不一定要做一等奖的搞法搞。开拓思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蜻蜓点水的预科没点用,而这种不明智的事情很多人一直在折腾。
       这里特别提到一点,不要因为为了面子不要里子,盲目跟风或学不适合的难度这样会害了小孩的。对于中上小孩的学习的建议就是稳步进取,略有拔高,学些简单和中等难度的题。学习方法开拓思维,无须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始终学到跳一跳够得到,略有拔高是比较科学的选择。      

已有 2 人评分金币 理由
四十不惑41 + 10 墙裂推荐
e度大本营_辣辣 + 10 墙裂推荐

总评分:  金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2014-3-11 11:26 只看该作者 2#

谢谢老师提醒,学习了
点赞
2014-3-11 12:19 只看该作者 3#

很有道理,以后孩子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对照帖子的情况看看
点赞
2014-3-11 12:52 只看该作者 4#

老师的建议非常实在,分析得很透彻到位,以后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来合理调整。搞竞赛还是要天份的。
点赞
2014-3-11 13:00 只看该作者 5#

认真品读。
点赞

谢谢老师忠言
点赞
2014-3-11 14:21 只看该作者 7#

谢谢老师
点赞

谢昌宏1    

等级:高中三年级 私信 3356

2014-3-11 15:37 只看该作者 8#

不要盲目攀比。始终学到跳一跳够得到,略有拔高是比较科学的选择。      

点赞
2014-3-11 15:50 只看该作者 9#

谢谢了,学习学习
点赞
2014-3-11 18:32 只看该作者 10#

说的很有道理
点赞

很多 的家长看不得这样的建议,开口就是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儿子,凭什么说我儿子就不能竞赛得奖,
国一不行,国二,国三总行吧,所以提这种建议很难有人听,实话总是认人不舒服,忠言总是逆耳啊。
点赞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理由
四十不惑41 + 10 内什么,我懂你

总评分:  金币 + 10   查看全部评分


老师的建议非常实在,分析得很透彻到位,以后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来合理调整。搞竞赛还是要天份的。
点赞

学习了,但当今的社会要做到镇定自如很难呀
点赞
2014-3-11 19:23 只看该作者 14#

说的很在理!
点赞
2014-3-11 19:24 只看该作者 15#

很有道理,以后孩子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对照帖子的情况看看
点赞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