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巴山夜雨
- 外文名
- Evening Rain
- 出品时间
- 1980年
- 出品公司
- 上海电影制片厂
- 制片地区
- 中国大陆
- 导 演
- 吴永刚,吴贻弓
- 编 剧
- 叶楠
- 类 型
- 剧情,历史
- 主 演
- 李志舆,张瑜,强明,仲星火,欧阳儒秋,林彬
- 片 长
- 80分钟
- 上映时间
- 1980年
- 对白语言
- 汉语普通话
- 色 彩
- 彩色片
- 主要奖项
- 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巴山夜雨剧情简介
编辑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被“四人帮”关押了6年的诗人秋石成为“钦点”的要犯,正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他自知此行路途艰险,眷恋地回顾着这座云遮雾掩的山城,这里,有他死去的爱妻,还有一个尚未见过面的孩子……

电影《巴山夜雨》剧照集锦
(11张)
电
影连环画《巴山夜雨》封面 人们同情秋石,厌恶解差,尤其厌恶唯我独尊的刘文英。

电影《巴山夜雨》剧照集锦
(16张)
江上,天气变幻莫测。午间,宋敏生还在阳光下上岸采来一捧野菊,奉献给他所敬重的诗人,晚间,却风雨如晦,电闪雷鸣。一直低首垂泪的杏花对生活完全绝望,终于趁大雨滂沱之际,投江自尽。收敛起个人的痛苦,时刻都在关注他人的秋石,立即发现了杏花的失踪,奋身跳水相救,并用自己的身世遭遇来激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秋石的思想、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文英以往的“信念”,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精神上的囚徒”。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
最后,在船长、乘警以及李彦等全船人
的通力协助下,秋石背着女儿,在宜昌上岸,走向了祖国的大地。

电影《巴山夜雨》剧照
(15张)
该片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影;1981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等重要奖项。
巴山夜雨演职员表
编辑巴山夜雨演员表
巴山夜雨职员表
导演 | 吴永刚、吴贻弓 |
副导演(助理) | 张郁强 |
编剧 | 叶楠 |
摄影 | 曹威业 |
剪辑 | 蓝为洁 |
道具 | 秦锡泉 |
美术设计 | 薛健纳 |
造型设计 | 田志高、陶美春 |
服装设计 | 陈美莲 |
灯光 | 叶连根 |
录音 | 金福根、杨良坤 |
布景师 | 孙殿林 |
巴山夜雨获奖记录
编辑1981年电影《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叶楠
1981年电影《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张瑜
1981年电影《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石灵、欧阳儒秋、茅为惠、林彬、仲星火、卢青
1981年电影《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音乐:高田
1981年张瑜主演《巴山夜雨》荣获“文汇奖”
1980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
巴山夜雨幕后制作
编辑影片围绕“文革”中遭到迫害的诗人秋石在被押解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在很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呢,反映了十年动乱中人民的遭遇和与“四人帮”所做的斗争。影片将那一非常时期发生的各种情况浓缩在几个人物身上,描绘出普通百姓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真挚情感,表现出他们的理想信念。影片从诗词绘画、散文、戏剧等方面吸收了多种技法,营造出情理交融的美学效果,并简练的笔法刻画出典型生动的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1]
巴山夜雨影片评价
编辑吴永刚、吴贻弓在1980年完成的电影《巴山夜雨》,在一艘客轮从重庆开往武汉的旅程中,通过对几个形象鲜明的乘客的刻画,展现了“文革”后期的社会缩影。
扮演小姑娘的茅为蕙已成为著名钢琴家,她6岁时吹蒲公英的可爱模样至今还留在不少观众的脑海里,那首歌谣更是成为经典:“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欢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里飘散。”
影片在一个很短的限度和很小的范围内,描写十年动乱中人民同“四人帮”进行斗争的一个“点”,它具体、集中、细致、逼真地浓缩了一个巨大社会在那个非常时期中的真实情况,力求广泛和全面联系整个社会的生活面;它清晰地描绘出普通人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质朴和真诚,刻画出他们得以生存和斗争的信念与理想。正是这种蕴藏在人民心底的美德和力量,使该片具有了清新的诗意。
它“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一届评选委员会评语)。
影片把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从而使这些具有当代特点和素质的人物,在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上,同时具有某种民族历史传统的继承性。
影片多方面的吸收和事例古典诗词、水墨绘画和散文、戏剧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法,着力于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美学效果,善于用简练的笔触勾勒生动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巴山夜雨幕后制作 .时光网[引用日期2013-07-31]
电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