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回复: 1

中考支招:由自身备考经历提供一点2014年备考参照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7 1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中国,北京四中高级教师。西城区兼职教研员。现已有多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总文字量已超过二百万。有着丰富的高考备考经验。在2003年的高考中,共有7人获得高考作文满分。2007年高考中,所教班级的平均分超过120分。2010年高考中,所教班级平均分126.5分,一理一文两位同学分获141分、142分(北京市最高分142分,共有6人在140分之上)。近年,在《现代教育报》、《法制晚报·教育专刊》、《北京青年报》上辟有个人教育专栏。个人专访编入《管理观察·基教刊》2010年1-2期。教学事迹在《中国教育报》有相关报道。(米评:牛,很厉害的人物。从履历上看,战绩辉煌。读他的文章,首先是被题目吸引了。呵呵,我也是不折不扣的标题党。)
          
            由自身备考经历提供一点2014年备考参照
          
            一
          
            说起分数,牵带多少无奈,多少尴尬;我们依照惯性,在茫茫卷海里,在一周只放半天假的匆忙与疲惫里,在完全封闭的生活中,谋求着师生,更是学校渴盼的、安身立命的、扭转现状的、理想的、超越的“分数”。在这场谋求“分数”的硝烟战火中,常常让我想起一个人——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在一场场现实的残酷拼杀与淘汰中,他一次次逃脱,一次次幸免,一次次“悟得”,一次次“升华”,在铁与火的交织里,成长经验,产生能力,终至出人头地而成功。但在他的身边却不知先先后后倒下了多少人。朱元璋式的“成功状况”在我们的备考过程中也分明在进行着。大量、繁琐、无止无休的考试与练习(其中,有为数不少的试题还存在问题),压抑了多少青春的生命,磨耗了多少青春的创造与激情,我们渴求盼望的是众多的学生能够在战火纷飞的考试的失利与教训中,在不断的打击与“蒙难”中,甚至在其他同学的厌倦与放弃去发展,可是好运如朱元璋者终究还是少数。其实,朱元璋也是不幸的,我们不难猜想他的内心始终充满了苦痛与惶恐,不安全感始终笼罩着他。即便如朱元璋者,获得了还不错的分数,其内在造成的的局囿与受到的损害,也会影响一生。在残酷中长大,在淘汰中拼杀,即便“成功”,最终酿出的也不过是残忍杀戮与唯我独尊。在朱元璋式的谋求分数的战役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倒下”了,素养倒下了,心灵倒下了,精神倒下了,在“血泊”中练与考出来的是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尺幅之间的视野,需要立即兑现的功利,甚至还有阴暗的心理,冷酷的内心,极端的自私,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刻毒。(米评:这段话相当刻薄,当真的在某些程度折射了一些我们的教育实际,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仍旧得直面现实,携万钧之力,一起过那独木桥啊!)每年,我们将全部关注的热望集中在那个成功的“朱元璋”身上,然后再开始下一轮的打击与挣扎,淘汰与生存。
          
            这种状况,在我们现实的土地上,还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存在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7 12: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2012年,我带学生去台湾参加一个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我们不少学生对活动本身兴趣不大,对自然的蓝天绿树远山流水兴趣不大,对购物却兴味盎然,真可谓百购不厌,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当然,喜欢购物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但我们希望孩子们不只是去参加了一个活动,更应该充分利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老师们决定由我和学生们展开一次对话。我针对学生出现的状况,作了一次主题讲话。讲话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用活泼的心灵去贮存、用清灵的生命去领受、用活跃的头脑去思考、用人文的眼光去领悟、用优美的文化去期待。(米评:我简直被这5句话彻底迷住了,多么生动鲜活的火辣辣的文字啊!亲爱的孩子们啊,你得是自己独立的这一个,你与众不同,生而高贵,活泼泼的,不容复制的,你的文字就是讲述你自己的故事,莫言不也自称是讲故事的人吗?)我不想用什么去要求学生,愿意把我自己在次活动中的一些心路历程和心头的波光水影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在讲话中谈及了希望学生达到的状态,这些自然是要求同学的,其实也是渴盼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也希望这些要求(不如说希望),不是一时一地说说而已,而是能够沉浸在我们师生的生命中,一生一世让其发挥出作用。(米评:喜欢张丽钧的作品和喜欢她本人,都不是因为她是出色的老师,是出色的妈妈而是喜欢她做精了这会儿条,育儿,就写出了世上没有白吃的苦,细节历历分明,看路边的树洞画,就毫不犹豫为小姑娘王玥点绛唇,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也会有鲜活的文字汩汩流出。优美成了她的符号。)
          
            在“用活泼的心灵去贮存”一讲中,我为学生举例说,我是这样感知那些站立了千年的阿里山的古树的:
          
            它们破地而起,苍劲遒颀,将坚实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一股粗大旋成一干矫矫的傲人气概,风驰电掣般携着苍碧的青苔直抵霄空。在一空清澄的瓦蓝里,才将气冲霄汉的力量散为虬枝青叶横斜错落的满天繁茂。(米评:孩子们总是看不见身边的红花绿草,缺乏感动,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张晓风笔下,普普通通的行道树成就了痛苦而神圣的事业,张抗抗登上长白山,俯视万丈深渊下的地下森林,思接千载,全凭想象再现了那痛苦而壮丽的历程。这次东北之行,我亲眼见到了出现在我们河南中考试题中闻名已久从未谋面的岳桦树,它的挺拔、坚韧、毅力让每一个人都不禁动容,与树对话,很自然就想起来东北抗联的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想起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李兆麟,与岳桦树的精神一脉相承,这文章就好写了。但是,作者本人,必须动情,我在冷气极足的吉林博物馆里盘桓良久,树影、人影、历史的倒影一直在重合翻滚。)
          
            事情说来,是如此凑巧。2013年6月7日北京卷的高考作文是由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引发的,命题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基于以手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于人类及社会的种种深刻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无处不在,这是科技进步之于人类的巨大福祉。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便相应产生,那便是人与自己的对话却日益减少乃至几近匮乏。自我心灵的感受与细味,内部世界的建构与体验,这些重要内容都是在人与自我的对话中完成的。关注内心,让自我的心灵成为手机打不到打不通的地方,避免手机对人类的狂轰滥炸,避免物质对人类的极端控制与占有,现代人只有经过这样的努力,一个人,才能实现他的确立与幸福,坚持与修正,探触与回味。针对201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当一个人面对自然的时候,如何感受美感,汲取力量,如何让心灵醒着,如何让人的内部世界避开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手机”的侵扰,完成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对话,完成自我生命的安享与净化,以上例举的阿里山古树语段其实可以做出一些诠释与说明。(米评:考试时见鬼的越来越难,作文题目的命制越来越有哲学意味,我们交给学生的那些幼稚的作文思路还有一点用处吗?和孩子们在QQ上分享花下客老师的文字《小满》,我问孩子们读出了什么,大家有的说是农民的辛勤劳动,有人说是农民的艰辛,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有人直接打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倒也很是应景,还有人说与李森祥的台阶一样,是写在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农业大国里人民生活的不易,不仅仅是农民。甚是满意孩子们越来越深入的思考。)
          
            我与学生对话的时候,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问题,是基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状态,而恰恰是这样的“基于”,不想在一年后与北京卷的高考题目在一个维度上竟然重合。就考试而言,让自我的心灵成为手机打不到打不通的地方,这样的立意正是一个突破点。抓住此点,便有望成就考场作文的高分。
          
            三
          
            改变学生“活法”的同时,也就改变了学生的“写法”。
          
            一课一辗转,一文一吐纳,一字一浮沉。(米评:阿甘的妈妈说,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滋味哦,就是在提点我们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认真思索自己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把这些思考化为文字,想必也是会有极吸引人的文字呈现。春酒、歌会、舞蹈、腰鼓、鸭蛋、背影、台阶,普通平凡的事物在有心人笔下都是传世名作,那是因为什么,想得深,想得远,神游万仞了呗!眼前的事物披上了哲学的外衣和思考了呗!)
          
            我不能不看重“分”,但我一直以来最关心“人”,也对“人”这件事最感兴趣。我一直在认真探索在推动“人”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分”的最佳途径。(米评:也就是说,我们的文章中,我们答题的文字中,必须有充沛的人文素养,对人的精神的礼赞和体现!)   
        【查看原帖并参与讨论: thread-2846257-1-1.html (106.54 KB, 下载次数: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20:53 , Processed in 0.087757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