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回复: 0

初一生物: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31 17: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上两节课我们通过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发现植物和动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细胞。
师:所以我们说细胞是绝大部分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既然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是在哪进行的?
生:也在细胞中。
师:因此细胞又是生物体“做工作”的地方,所以说细胞又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吧。(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室的教学画面和一个细胞的生活画面)。
师:教学活动在一个个教室中进行的时候,在教学中都需要什么?
生:教室、教师、学生、桌子、椅子、黑板、粉笔……
师:这些都属于物质吗?
生:是。
师:对,只要存在的东西,我们都叫它物质。如果没有这些物质,能进行教学活动吗?
生:不能。
师:那么每个细胞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是不是也需要物质呢?
生:是。
师:细胞中都有哪些物质来进行生命活动呢?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细胞内的物质,你们猜猜,细胞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生:水。(教师拿出一瓶水,再拿一块糖放在水里,让一个学生尝一下水的味道)。
生:有甜味。
师:没味的水为什么变成甜味了。
生:糖化了。
生:糖化了以后跑到水里了。
师:这么说水中有缝隙?(学生有的点头)
生:可能有,要不糖怎么能到水里去呢?
师:跑到水里的糖,你用肉眼能看到吗?
生:不能。
师:糖能不能分成很小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粒?
生:能。
师:水有缝隙能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也能分成很小的微粒。
师:科学家己证实,水、糖等物质是由很小的叫做分子的材料构成的,糖在水中溶解,就是一个个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缝隙中。
(多媒体演示糖的溶解)分子能分成更小的原子。(多媒体演示,分子由原子构成图)。
(此时有学生问还能再分吗?告诉学生还能再分,这在以后的物理课将学到)。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蔗糖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胞中的物质,有的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原子。如水、无机盐、氧等,把这类物质叫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含有碳原子,把这类物质叫有机物。
师:(板书)这些物质在细胞内是不是不进也不出呢?
生:不是。
师:你有什么理由说明你的观点。(学生答不出)
师:你每天吃的东西到哪去了?
生:到肚子里去了。
师:“肚子”里的食物被人体吸收后到哪去了?
生:可能到细胞里了。
师:对了,因为我们的细胞在工作时要消耗许多物质,所以必须及时得到补充。细胞内的物质是只进不出吗?为什么?
生:不会,不然就装不下了。
生:从人体排出的尿可能是细胞里出来的。
生:还有大便也是。
师:大便是我们没有吸收的食物残渣,所以大便不是细胞排出的,而尿、汗液、呼出的气体等才是细胞排出的。
师:那么物质需要通过什么结构才能进出细胞呢?想一想细胞的结构。
生:细胞壁。
生:动物是通过细胞膜。
师: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壁的话,它有很多大孔隙,不会成为物质出入的屏障。
生:那就是细胞膜了。
师:对,我们不妨作个假设,如果细胞没有细胞膜,将会是什么情景?
生:细胞里面的物质都跑出去了。
生:细胞与外界区别不开了。
师:那你说细胞膜有什么作用?
生: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分隔开。
师:是否封闭得所有物质都不能通过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物质要进入,又要出来。
师: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迸出细胞吗?
生:可以。
生:不能。
师:你能否用一个实例来说明你的猜测?
(学生无应答)
师:我们为什么在地里施肥,因为土壤中的肥料被植物吸收了,而土壤中的其他很多物质,不被植物吸收,说明这些不被吸收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
(板书: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物质进入细胞后都有什么用呢?
生:组成细胞内的物质。
师:对,就像一辆汽车,它要由钢材、塑料等物质构成一样,细胞需要有机物、无机物构建。一个汽车构建好就能跑吗?(看图Ⅱ-8)
生:不能,必须加油。
师:有没有不加油就跑的车。
生:有,太阳能汽车。
师:你真棒!思想非常活跃,了解的知识这么多!
生:人不吃饭也不能跑。
师:为什么车要加油才能跑,人要吃饭才能跑呢?那是因为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而油和饭是提供能量的,那么,食物是如何在人体内变成能量的?请同学们看教材Ⅱ-9,并阅读53页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获得的信息能回答以下问题吗?把你的想法与同组其他人交流,最后把你们组的答案说给大家听。
出示问题:(多媒体展示)
1.动物的能量从哪来?
2.植物的能量从哪来?
3.植物和动物通过什么结构将细胞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它们分别把什么能变成了什么能?
(同学们看书后,热烈讨论10分钟。)
师:请每组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个问题。
生:动物的能量从食物中来。
生:植物的能量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植物和动物都是通过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生: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将光能变成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变……?
师:变成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能量。如心脏跳动和人走路所需的机械能,大脑思考问题的生物电能,等等。
板书:叶绿体: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学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生命大深奥了。
生:生物真神奇。
生:我还有一些方面不太明白,比如,为什么细胞膜能让有的物质进入,而不让另一些物质进去呢?
师:同学们,人类对生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有很多知识以后我们会逐步学习,但人类未知的生命奥秘就更多了,这有待于同学们以后去研究和探索。
巩固练习:
1.2.3是作业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从细胞为什么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引入课题。
                               
                               
                                         
                               
                               
                                         
                               
                               
                                         
                               
                               
                                        渗透生命活动都是由物质来完成的唯物主义观点。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而细胞内的物质又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的给出必须涉及到“碳”原子,所以有必要通过宏观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
物质←—分子—→原子。
                               
                               
                                         
                               
                               
                                         
                               
                               
                                        只是让学生知道细胞能排出废物,能吸收物质,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会觉得毫无意义,也无兴趣,所以这样的知识必须与宏观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同理,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必须与宏观的生物体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理解。
                               
                               
                                         
                               
                               
                                         
                               
                               
                                         
                               
                               
                                         
                               
                               
                                         
                               
                               
                                         
                               
                               
                                         
                               
                               
                                         
                               
                               
                                         
                               
                               
                                         
                               
                               
                                         
                               
                               
                                         
                               
                               
                                         
                               
                               
                                         
                               
                               
                                         
                               
                               
                                         
                               
                               
                                         
                               
                               
                                         
                               
                               
                                         
                               
                               
                                        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而这能量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又是如何被利用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文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细说明,这正好是培养学生阅读、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好素材。
                               
                               
                                         
                               
                               
                                         
                               
                               
                                         
                               
                               
                                         
                               
                               
                                         
                               
                               
                                         
                               
                               
                                         
                               
                               
                                         
                               
                               
                                         
                               
                               
                                         
                               
                               
                                         
                               
                               
                                         
                               
                               
                                         
                               
                               
                                         
                               
                               
                                        学生无法说出的知识,教师通过形象的例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8 12:52 , Processed in 0.07010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