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31 19: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定义战略性“原型”并量身定制市场进入策略
针对中国的22个或更多的城市群,制定各自不同的战略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量身定制产品、培训销售队伍、管理分销渠道和设计营销活动,以适应中国不同城市群中的各类消费者,会迅速耗尽预算,分散管理层精力。因此,为了对资源进行优先排序和集中利用,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城市群的共同特点和自身的战略目标,将它们归纳为三种或四种有代表性的“原型”,并为每一种“原型”制定具体战略。
一家食品和饮料公司根据自己在具体城市群的竞争地位和对这些城市群的策略目标,将目标城市群分为4种“原型”。“据点型”城市群是指那些具备相当规模、发展迅速、企业已在那里取得了领先地位、且需要不惜成本捍卫胜利成果的市场。
“志在必得型”城市群是指目前尚未取得市场领先地位,但由于其市场规模的庞大和增长速度快,企业希望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群。在“志在必得型”城市群里,企业需要部署新产品解决方案和新的沟通策略,以说服消费者改变原有品牌偏好。
“有前途型”城市群是指尽管在具体品类上的人均消费量可能依然不高,但其预计增长率将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城市群。在这些城市群中,企业可以将营销资金投入在消费者培育上,以便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类产品相关优势的认知程度。
其余城市群则归类为“观望型”。它们或者是规模过小,或者是竞争过于激烈而没有被选择为优先开拓的城市群。公司应该尽可能减少在这些城市群的投入,只需确保其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以及消费者能够通过分销渠道获得其产品。
当然,在一家公司奏效的方法未必能在另一家公司行得通。上述食品和饮料公司最后归纳了4个城市群“原型”,而一家个人护理产品公司则根据消费者是否喜爱传统的固体肥皂、是否使用液体肥皂,或者是否正在从使用固体肥皂转化为使用液体肥皂,而确定了3种“原型”。该公司开发了截然不同的产品组合、制定了截然不同的品牌和营销战略、分销模式和销售战术。
使用平均水平已经不再能够描绘出中国消费者的真实全貌。利用麦肯锡ClusterMap,企业可以了解关于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模式的异同,并获得对今后几年消费模式可能变化趋势的具体认识。无论是对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或是正在通过发现新市场以加速发展的企业,还是希望继续提高现有业务利润率的企业,这一认识都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有效的战略。
关于本研究
本研究包括对中国消费者的全面调查:
- 此项消费者调查从2008年12月持续至2009年3月。这是麦肯锡连续第四年对中国消费者开展的全面调查;
- 调查涉及消费者对待生活的总体态度、总体购物行为、休闲行为、财富管理习惯、以及有关具体产品和品牌的购买行为;
- 调查覆盖7大品类,包括食品和饮料、电子消费品、服装、汽车、住房、家庭和个人护理用品和医疗保健;
- 样本规模为15,000名居民,分布在58个城市 ( 其中4个一线城市、10个二线城市、22个三线城市和22个四线城市) ;每个城市共收集了110~700份样本
- 受访者是家庭购买的主要决策者和影响者;家庭最低月收入为800~2,000元;年龄为15~65 岁。
本研究还包括大量宏观经济研究:
- 由30,000多个方程式组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2007~2025年宏观经济和人口结构预测;
- 对相关专家进行了 150 多次访谈;
- 走访了相关城市,并对100多名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进行了访谈,以补充完善模型结果;
- 25名咨询顾问历时2年多的工作。
作者简介:
安宏宇(Yuval Atsmon)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副董事;狄维瑞(Vinay Dixit)在上海分公司领导麦肯锡解读中国(Insights China)业务部门的工作;马思默(Max Magni)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大中华区消费者咨询业务负责人。
作者谨向为本文所依据的研究做出贡献的泽沛达、王磊智、Derek Chang 、郑茵欣、张悦以及前雇员丁颖和张晓颖致谢。
相关阅读:读懂城市—也谈麦肯锡城市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