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回复: 1

[练习题]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与答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8-22 09: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愚公移山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析]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析]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答:
          [析]设计此题,是为了再次强化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神话与迷信的不同。
          [参考答案]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
          万仞()魁父()亡以应()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
          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
          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B、妇女C、男子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B、思想C、做法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B、痛苦C、愁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B、并、乃C、曾经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①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资料下载
          浅谈《愚公移山》的结构艺术
          《愚公移山》一文中热情讴歌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有恒心和毅力、敢于直面险阻和甘于奉献的愚公精神,同时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两个生动可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愚公和智叟。以幽默机智的反语,突出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愚昧无知。"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智叟的浅薄、愚妄。
          这篇寓言耐人寻味,隽永深沉,下面就其精妙的结构进行浅析。
          一、首尾呼应,在比较中深化主题。文章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之高险,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的"本"是核心和关键,勾勒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历史原貌。
          文末"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描绘了太行、王屋的现状。"本"和"自此"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比较中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二、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全文由历史到现状的纵比贯穿全篇,时间顺序是全文的主线,但在叙述故事的主体中横向涉及到其家人的意见、其妻的疑问、邻人孀妻遗男的"跳往助之"和智叟的嘲讽。但他最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人们的糊涂观念。愚公的成功在于毅力,还在于他的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他的伟大壮举中,透视出愚公思想的积极意义。纵横交错的叙事涉及面广、趣味性强,使文章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单一中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巧设悬念,善用伏笔,一波三折,跌宕多姿。开篇就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埋下伏笔,造成悬念,让读者有耐心探求故事的原委。第二自然段,在"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的前提下,本可以转入叙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但文章却打破单一平直的叙事,让其妻献疑,开阔了思路,也让读者随之深思其妻的置疑正确与否。且其妻的置疑有两点:其一,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其二,且焉置土石?本来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回答了其二。是作者的疏忽大意吗?显然不是,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其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二只是由其一派生出的问题。故意置其一不答,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本来其妻的疑问已使文章跌宕多姿,可以让智叟出场了,但文中又插入"邻人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让文章又添曲折,使故事一波三折,且遗男与智叟又产生对比。第三自然段,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也提出类似其妻的两个问题,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其妻是真诚的帮助,让问题考虑的更全面。而智叟则充满嘲讽的口气,自作聪明、愚妄自大地阻挠。愚公也这只回答了两个问题的其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至此,才见愚公精神的闪光之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敢于挑战困难、不向艰难险阻屈服。在平和冲淡中寓奇巧。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列子寇道2、chèn
          kuìcuòrènfǔwú3、(1)同"返"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6)改变4、①A②B③A5、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能力提高
          1、C2、①D②B③C④A3、B4、C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开放探究
          1、BC2、AC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8-22 10: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三年级语文课堂同步练习题
· 4eb7a83ce07bd45.shtml (82.23 KB, 下载次数: 2) · 4eb7a2be4d1fa45.shtml (82.83 KB, 下载次数: 3)
· 4eb791a2a28e845.shtml (82.4 KB, 下载次数: 3) · 4eb79d29b6ba345.shtml (83.23 KB, 下载次数: 3)
· 4b907649c8e6f45.shtml (24.84 KB, 下载次数: 2) · 4b9075e7a161045.shtml (25.04 KB, 下载次数: 4)
· 4b90755dab1e945.shtml (26.36 KB, 下载次数: 3) · 4b9074e4f177945.shtml (25.67 KB, 下载次数: 2)
· 4b907443533dd45.shtml (28.86 KB, 下载次数: 3) · 4b9073bd0f5fa45.shtml (24.35 KB, 下载次数: 1)
· 4b907244ee5bf45.shtml (21.06 KB, 下载次数: 1) · 4b90718d8dee045.shtml (21.45 KB, 下载次数: 2)
· 4b9070d53ff5e45.shtml (20.25 KB, 下载次数: 2) · 4b90704d9fecd45.shtml (19.68 KB, 下载次数: 2)
· 4af3b62cb25c245.shtml (21.02 KB, 下载次数: 4) · 4af3b5bbbe53845.shtml (21.4 KB, 下载次数: 2)
· 4af3b55f355e445.shtml (22.64 KB, 下载次数: 4) · 4af3b4954aef945.shtml (22.66 KB, 下载次数: 4)
· 4af3b42d7921345.shtml (21.48 KB, 下载次数: 2) · 4af3b3b4ccc1d45.shtml (20.74 KB, 下载次数: 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求知》
·《发问的精神》·《言外之意》
·《怀疑与学问》·《灰姑娘的时钟》
·《哨子》·《想和做》
·《谈骨气》·《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我的叔叔于勒》·《古代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威尼斯商人》
·《愚公移山》·《曹刿论战》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月是故乡明》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竹林深处人家》
·《春风》·《常读常新的人鱼故事》
·《人民解放军横渡过江》训练题与答案·《陋室铭》
·《海燕》·《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农村调查》·《怎样丢掉学生腔》
·《孤独之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军刀》·《窗》
·《把"不能"埋葬起来》·《秃梧桐》
·《燕子》·《沙之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隆中对》·《范进中举》
·《捕蛇者说》测试题(一)·《捕蛇者说》测试题(二)
·《陈涉世家》测试题(一)·《陈涉世家》测试题(二)
·《出师表》·《公输》
·《唐睢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
·《醉翁亭记》·《雨说》
·《香菱学诗》·《沁园春 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02:52 , Processed in 0.102442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