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回复: 4

【老师帮忙】优秀的中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高效阅读方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9-7 16: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有效地读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挖掘出最多的信息量,读出内涵,引发感悟,由此输出应用和思想,是有一定的阅读技巧的。一般来说,读书方法概括为“书读三遍,其义自现”,读书目的概括?为“提炼要义,为我所用。
       
          在海边直播的大语文教学体系中,我们把有效的阅读流程作了归纳,简单的说,就是:“3+1+n=N→∞”阅读公式。
       
          1、泛读(面读):简言之,就是大概的、全面的过一遍。泛读的要点,在于“概览”,即了解书本或文章的概貌、整体情节,了解整个内容的难易度、跌宕起伏的节点,等等。泛读,可以是全篇读一篇,也可以是看目录,或者是看摘要、简介等等。
       
          2、通读(线读):简言之,就是细细的、带着问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通读的要点,是找出书本或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跑通逻辑,厘清关系。厘清人物关系、事件的发展脉络、过程因果,等等。通读,可以通过画简单的因果图、关联图来实现。
       
          3、精读(点读):简言之,就是找细节,将逻辑线补充完整。精读的要点,是在读细节、抠重点,找出表达手法,“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和意愿何在。点读,可以做笔记、书摘,查资料,对比阅读灯来实现。
       
          有效阅读的“3+1+n=N→∞”之“1”
       
          这个“1”即为阅读整理报告,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头脑的,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概况性的。三遍阅读完了,这时候相当于把书读厚了,要再变薄,就要将书本或者文章的主旨、逻辑关系、描写手法、思维思辨过程等,归纳整理,使之立体化,然后抽取框架,将书本内容形成“树状”的网络图,根干枝叶花脉络清晰、主次清晰、时间顺序清晰、事件清晰,表面含义及深层内涵清晰。这样,整本书或者文章就印在脑海里了,关键点和重要关系通过枝干来表述,细节相当于细枝、花叶。
       
          有效阅读的“3+1+n=N→∞”之“n”
       
          这个“n”即为拓展,可大可小,可在各个方方面面。重点在于宽度上关联阅读、长度上延伸阅读、深度上比较阅读,纠正或完善不足之处,举一反三,将之前阅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扩招外围、深度比较,形成更多的附加内容。比如背景知识、描写手法、同类别的比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9-7 1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阅读的“3+1+n=N→∞”之“N”
       
          阅读的本意,是“理解、吸收,为我所用”。这个“N”,即为输出、应用。“=”的左边,是阅读“理解、吸收”的过程。一本书,读完了,如果它其中的知识、道理,不为所用,其实就是没必要来阅读的,之前的阅读也是被浪费的。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其中的资讯、知识、道理等,“为我所用”,那么这个“N”就是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的应用。应用,可以是在知识体系范围内,比如说写作或表达、交流,也可以是行动上的应用,思想上的改变。
       
          有效阅读的“3+1+n=N→∞”之“∞”
       
          这个“∞”,即为不断拓展应用,触类旁通,将书中的知识、理念、思想等,自由自如地引申应用到可用的方方面面,将阅读的价值最大化。
       
          当然,有效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找出“针对个体”有效阅读的方法。以上的公式,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书籍中,必须是要有取舍的。比如简单的故事,只要面读就可以了;获取咨询,点读就可以了;知识体系,则一定是要线读的。如果方法不对,需要面读或线读的时候扣细节,需要点读的时候忘了文章主旨或者逻辑线,那将会极大地加重阅读负担,影响阅读效果。
       
          会阅读,阅读好,是一件难事儿,是要学习的事儿。是要有意识地不断练习、不断训练的。直到自如地掌握其方法,利器在手,事倍功半。
       
          为了方便理解,用故事举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
       
          孩子小时候,我们都给他讲过《灰姑娘》的故事,孩子第一遍听故事,都会关注故事情节,灰姑娘被继母虐待了,但是最后获得了幸福,这就是所谓的“面”。孩子再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关注为什么继母会虐待她,仙女为什么要帮助她,灰姑娘获得了怎样的帮助,然后是怎样获得幸福的,这就是在找关系,所谓的“线”。如果再听几次,孩子就会问,水晶鞋、南瓜车,仙女是怎样出现的,12点必须回来是为什么,等,这些细节,这就是所谓的“点”。如果孩子是在自己阅读,那这就是阅读的“3”遍。
       
          然后的“1”呢,就是孩子会反回来讲给我们听,在讲的过程中他或许会加上自己的感受,比如说灰姑娘一开始太可怜了,继母是坏人,我也想遇到小仙女,这些,就是概括总结了。
       
          然后的“n”呢,就是孩子可能会让我们讲同类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都有坏坏的继母、英俊的王子,但是《白雪公主》里没有仙女,只有小矮人;或者我们会给他讲讲格林童话里的其它故事;或者从道理上,告诉他善良和恶毒;或者从知识上给他拓展公主、水晶鞋、仙女都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都是内容或者道理上的拓展。
          然后的“N”呢,就是孩子给我们反讲、给其他小朋友讲,或者他抓住一点比如南瓜车自由发挥,或者他编出类似的故事,和小朋友就这个故事表演、玩游戏,扮演其中的人物,等等。
       
          最后的“∞”,如果孩子能掌握这些表达手法、自由地运用素材;更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蕴含的意义,自觉地画出善恶,行事从善。那这个故事的作用就极大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9-7 1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科学习上的拓展应用
       
          学习的时候,“预习、学习、复习”就是“3”的过程,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带着难点和疑问,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回顾复习,全面掌握。比如第一遍学习,就抠细节,很可能错过了过程,而一次引入的学习量太大,会感觉很累,效果上也不容易理想。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要做相应的变通。
       
          “1”呢,就是归纳整理,将知识概念、逻辑过程、要点、知识点间的关联关系等等,用思维导图,形成树状结构,将知识完全吸收,化为自己所有。
       
          “n”呢,就是将关联知识拓展,扩大知识面;或者比较性、批判性的深度学习。
       
          “N”呢,就是要不断练习,输出。阅读写作、反复练习(做题或延伸到自己出题)。
       
          “∞”呢,如果能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用自如,那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学习】语文阅读
       
          这个不用说,海边直播语文体系在交同学们练习“标准阅读法”时,先大致浏览文章,找出文章主旨(通过人物语言、事件等表达的表意和引申的含义);然后稍微细致的找逻辑线(人物心理发展、事件发展、关系线);如果必要,再找细节(比如人物、环境、背景等的描写手法)。这篇文章就算读完了。
       
          (如果一上来,就逐字逐句读文章,很容易被眼前所限制,只见点不见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如站在山脚看山脚、站在山腰看山腰,石是石树是树水是水。要是爬到山顶呢,纵览全貌,山之谓山,才知道石、树、水、路的配合和相互支持,自然的奥妙之理。)
       
          文章读多了,再将各种主旨(比如说爱国救世、人性善良等)、描写手法、表达手法等分别做归纳总结,分类理解掌握(就像放在不同的抽屉里一样),根据语文答题的要求,组合应用。这样,一般的语文阅读就没有问题了。
       
          不要以为这只是应试问题,会阅读本身就是一项技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来论文阅读,很容易找出关键点和本意,而不用为华丽的辞藻、眼花缭乱的手法而迷惑。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能力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正好有了逐步有意识训练的机会。小的时候从故事讲起,大点儿有课外同步读物、儿童读物,再大点儿杂志、报刊、少年读物。以及结合课内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9-7 18: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语文写作
       
          “写”是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上、将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时的素材积累、平时的知识积累)化为己有、别家的描写手法化为己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没有思想的写作是空洞的。
       
          写文章,大致也是先设主旨、构建框架、再引用素材描写内容。如果反过来,一上来先想好素材,展现描写手法,文章课内很华丽,但也可能很跑题,收不住尾,不知所写。这也就是我们写文章,要先列个提纲的原因。先默想几分钟想好思路、备好素材再下笔,比直接提笔,效果会好。
       
          (正如一座山,或雄壮、或灵秀、或险峻、或奇异,那是它的灵魂,为这灵魂,它才设石、长树、引水,或山高或树多或水长,彼此默契的衬托和配合,才能成为有灵魂的山。如果只是堆树,再华美的树,那只是树林;如果只是堆石,再精致的石头,那是假山;如果只是引水;再曲折清澈,那是湖泊。)
       
          不要以为这只是应试问题,会写作本身就是一项技能。今后的论文、报告,才有内涵和生机。
       
          【学习】理科学习
       
          数学、物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种树,一棵一棵形成树林,整体形成这个学科的森林。要做的,就是化整为零、再归零到整。
       
          化整为零,比如数学是几何、代数等几块,物理是声光电热几大块,每一块就是一片树林,树种不一样,但是都是树,在纲目上有大道理上的相同。把几何再分为平面、立体这样的(当然可以不同的分类手段),层层分级,再解决细小。也许一开始,老师并不会给你讲整个学科的全貌,那只能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一棵树一棵树的积累。
       
          归零到整,期中期末的时候,就要把之前学到的知识,在脑海里形成树林,然后再想象自己的那棵树长的不高、那片林育的不好,再重点培育。具体到知识点,是知识框架(公式、定理,及其推导)不够,还是枝叶细节不足,还是练习应用不够(不浇树这样的)。可以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到中高考,那所有知识就是森林了。
       
          (实例: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会说我语文不好,语文里边阅读不好,阅读里边议论文和说明文问题不大,只有记叙文尤其是抒情散文难以理解,这样的,就是把学科化零了;物理上他会说,热学这一块不理想,这样的。自己的情况比较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9-7 18: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理科学习中,还有就是难倒人的,就是几个“关键点”,每个孩子在每个学科上,要知道自己的关键点和难点。正如走一条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难的是哪个路口拐弯、那段路有坑洼上坡,一旦过了这些难点,一马平川的路谁不会走啊?路上小心就是了。
       
          这个“关键点”或者“难点”,可以是在预习中发现,可以是在学习中发现,可以是在复习、作业中发现,总之,每个人可能不一样,所以需要归纳总结提炼,然后解决。
       
          (实例:有的孩子在做数学的时候,大致说类似的意思,几何就是找辅助线,代数就是知道用哪个定理,找好了,后边解题谁不会呀,老老实实写步骤就行了)
       
          【学习】文科学习
       
          文科学习,更适宜用这个公式。要点是“通读教材”(2~3遍,了解、理解和记忆)→建树图→填树图。生物、历史、地理,部分化学和政治,适用。
       
          比如说地理的学习,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同学们以后在高中的时候会有各种地图册,中国地理的地图(省份、地形、河流、重要矿产、温度带、季风非季风)和世界气候类型图。这些小分类的地图,就是首要熟读书本的基础上,抽出的一个分支(树林)然后填图,一个一个完善细节。最后的感觉就像一棵树,主干、分干、分支、细枝、树叶,层次分明,这样到最后,就不是东一块西一块这样零散的记忆,好像所有的地图都刻印在脑海里了。
       
          (实例:一个孩子的历史学习,按照年代拉了一条线,人物事件就在年代上展开,像一个二维图似的,然后分表补细节,没有整个笔记本。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求读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看的最不好,人物关系、事件关系、事件发展,人物心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根本就没看懂,也没想看懂,就是图个热闹,知道了该书大概。后来高中的时候流行“三国杀”游戏,反贼忠臣这些的,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这次我觉得他是认真了,用电脑的excel做表,时间年代为线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附带着还有个简易地图,有时候让我看他的表格,密密麻麻各种颜色、粗细箭头指向,我觉得看不懂,他自己很得意,看得很清楚。还有一张人物能力表,善用计策等,电子表格统计和研究很方便。为了完善,还补充阅读了其它相关历史内容。到这个份儿上,除了三国的历史意义外,也算是个三国初级通了吧。)
       
          【家教】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在孩子学习中,做引导,帮助他掌握学习流程,熟悉内容、自我总结、深度训练、广度拓展。
       
          (从初二的时候,开始了数学的提前学习,学初三内容;初三学高一,周围这样的不少。其它学科,则是假期提前学习了。)
       
          现在养成了一个刻板的思想,当然对我这记忆和思维混乱的人是有用的。就是,提炼关键字,由关键字展开。因为几个字总比一堆字好记,然后顺藤摸瓜,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7 07:16 , Processed in 0.10052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