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回复: 1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知识速记歌谣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11-25 12: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
                 
                     文言知识速记歌谣
       
          “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
       
          实词、虚词分两边:
       
          名动形、数量代;
       
          助叹拟、副介连。
       
          文言虚词另有“兼(兼语)”:
       
          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词语活用”别发懵,
       
          词性区别在句中。
       
          名、动、形,可互变,
       
          使动、意动很常见。
       
          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
       
          断定“活用”不迟疑。
       
          “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
       
          “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
       
          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主谓倒(倒装)。
       
          “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
       
          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语意关系”有两句,
       
          其实就是找“关联”:
       
          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
       
          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
       
          另有转折与条件。
       
          “评价人物”要分项,
       
          “性格、政绩”是两样。
       
          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
       
          时间、地点要看准。
       
          概括“形象”讲客观,
       
          言简意赅求节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11-25 13: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知识”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①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
       
          ③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
       
          ⑤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
       
          ⑥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①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
       
          ②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
       
          ⑤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
       
          【例3】第5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例如:
       
          ①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
       
          ②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
       
          ③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4】方法第6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7 21:07 , Processed in 0.04683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