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5 16: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试题重点题目分析
1.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B.牛奶变酸
C.寒冷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D.用石灰浆涂墙,干燥后,墙面变硬
答案:C
分析:此题结合实例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要注意找到它们的本质区别就是看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C答案只是水蒸气液化成水雾,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而A答案中生成了碳酸钙、氢氧化镁;B中生成了新物质乳酸等酸性物质;D中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
10.下列物品属于成分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A.尼龙绳B.汽车轮胎
C.纯棉T恤D.塑料薄膜
答案:C
分析:此题属于确认物质属于有机高分子还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问题。尼龙属于三大纶之一的锦纶,锦纶属于化学纤维,化纤、合成橡胶、塑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棉、麻、丝绸、毛皮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1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时该温度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分析: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那么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说明此温度下,100g水对应最多能够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就是36g。此时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B选项是错误的,根据计算可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6g/(100g+36g)╳100%=26.47%,那么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就应为100g*26.47%=26.47g。
1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
甲+乙→丙+丁
(1)若甲、丙为化合物,乙、丁为单质,则上述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写出一个符合该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甲的溶液呈蓝色,乙未烧碱,则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反应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丙为水,则该反应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理由是_______。
(4)若甲、乙、丙为化合物,丁为单质,且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该反应在工业上的用途是____________。
解析:(1)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这是典型的置换反应。常见的置换反应有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等等;
(2)此题中溶液显蓝色,说明溶液应是可溶性铜盐的溶液,如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等。烧碱的化学式为NaOH,此题很简单。反应的现象,即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3)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在2011年的第11题中曾经考过类似的,如下所示:
(2011成都中考)11.在A+B盐+水的反应中,A、B分别是
A.硫酸和熟石灰B.纯碱和熟石灰C.小苏打和盐酸D.熟石灰和氯化铵
能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两种化合物的组合有很多,如:酸和碱(如盐酸和烧碱)、部分金属氧化物和酸(如氧化镁和盐酸)、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如二氧化碳和烧碱)。
(4)两种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常见的气体有CO、CO2、O2、H2、CH4,因此很容易想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最常见的就是一氧化碳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常用此反应冶炼金属如炼铁。
19.这道题比较多,因为暂时没有电子版,题目就没有打出来了,大家可以关注
thread-2320901-1-1.html
(199.03 KB, 下载次数: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