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1|回复: 1

不要忽视课本的作用 课本是命题人的源题库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13 1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岛中考网讯: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老师说这句话,“把课本上的东西好好看一看”可是很多同学都忽视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他们知道,很多中考专家在命题时都是要先看一下我们的课本的,你可以试想一下,很多老师出题的灵感一般在看书之后,那么他们在看完我们的课本之后,他们思想会很大程度上受课本的影响(因为毕竟课本的编写作者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要好好使用课本,那么课本如何使用好呢,许多同学说自己的语文成绩总是提不上去,那么让我们看一下语文课本的使用吧。
       
          一、在中考复习中,至少有以下试题的分数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复习而直接获得,主要包括:1、拼音字形与词语运用、辨析,一般为4分左右;2、古诗文默写,一般在8分左右;3、名著阅读3分左右;4、文言文对比阅读,一般为10分左右;5、古诗鉴赏3分左右(不管课内课外都是课内学习的直接体现)6、综合性学习或文化常识3分左右(其实这类题有相当一部分所选内容也是课文中的或有关的)以上这些题目累计起来就有约30分左右了(可是很多同学只得到了10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复习中重点在抓的,大多数认为课本复习也就是这些内容,其实现代文阅读与写作,也与课本息息相关,更不容忽视。
       
          二、阅读训练方面(课本之所以为课本,是因为他里面的文章能快速的教会你阅读技能)不管是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狭义的散文阅读,关键在于抓住课内复习要点,强化思维训练。利用教材进行复习备考,是为我所用,提高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熟悉和强化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1、明确中考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考试说明》中说:“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因而在中考复习当中,教师最易于利用教材落实复习的各个要点,发挥好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2、熟悉中考题型,以经典课文为例,分析考点。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狭义的散文阅读,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总结阅读知识,体会阅读技巧,获得阅读方法,进而吃透考点。或者以一篇,或者以一点结合课文进行复习,可根据选材的范围选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全面复习,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思维训练。3、立足考点,阅读经典,强化训练。复习时"以点带面”,可结合历年中考题进行比较阅读,加强训练并给予点拨指导,使对教材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更早适应题型且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复习时还应调动学生的兴趣、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心理因素,掌握阅读“感知—理解—表达”的规律,然后结合学生需求针对性进行阅读再训练,再指导。最终实现会读——读懂——会做——做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13 1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作文训练方面在分析2012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发现许多地方的中考作文命制是直接使用或者化用教材中的内容来命制作文题目。呈现中考作文命题回归语文教材的新趋势。如2012山东中考作文题目:青岛: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魅力;潍坊:生活因什么而精彩;烟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滨州:我心中有个梦、我最喜欢的季节;济宁:微笑面对生活;东营:____之根,扎在心田;莱芜:积攒___;菏泽:现在就要做;日照:昂起头来真美;枣庄:做我的榜样走出来,就好;聊城:面对缺陷;泰安: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威海:还有别的风景;济南:咀嚼生活的真味以上这些典型例题分别来自去年我省各市的部分作文题目,但却不约而同的直接以教材为内容或者间接的运用教材内容来命制试题。结合语文课文内容、题目、课文中的人物、课文题目中的词语等命题,由于课文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考生选材、立意范围很大,以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为导引,好理解,扫除审题的障碍,考生易下笔。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中考作文应试中,怎样与课本的阅读文章对接、融合,如何汲取教材内容,巧借教材方法,活化教材语言,给大家提供一些应对的常用的方式方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写作素材。①直接引用式:就是对课文中的人物、情境和故事直接作为素材引用到文章中来;或者将能表现人物感情、态度、评价的词语或句子,对有深刻内涵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事物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直接引用,厚实文章的底蕴。【课文对接】中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个素材库,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能成为我们写作参照的对象;淡泊名利的陶渊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系苍生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要善于选取,就不会感觉写作是无米之炊。如能把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文章神采飞扬。②提炼点化式: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运用教材素材时,让学生有意识的对教材素材进行提炼、点化、迁移,最终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理想境界。【课文对接】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名篇作为写作活用素材,如《背影》中的亲情,《羚羊木雕》中的友情,《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的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多磨炼”的话题,都可以活用。如能提炼点化课文内容,把素材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可是不少语文教师尤其是初三毕业班教师总想方设法印发各式各类“素材大全”给学生,供其背啊记啊。结果是学生作文中的论据充足了,但千篇一律的也多了;内容丰富了,但有血有肉的语言却少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这些被动接受的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系列”、“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事迹”等材料没有经过自主的理解思考,只是盲目地堆砌使用,当然收不到打动读者的效果。但聪明的人会发现,语文课本就是现成的最好的“百宝箱”: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这些素材既经过了优秀作品的成功验证,又是大家共同的记忆,更能打动读者,取得更佳的效果。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并积极运用在写作上使之“常读常新,常用常新”。所以,中考复习中,确实应该把教材作为根本,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用。让学生学会扎扎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人。 thread-2751411-1-1.html (216.28 KB, 下载次数: 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6 02:53 , Processed in 0.05614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