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回复: 1

201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练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文(11分)
          1嫦娥首次背井离乡,途中风险多不多?
          2这次奔月,嫦娥一号要在路上走多长时间?走多远距离?
          3据介绍,嫦娥一号需要10至12天才能飞到月球附近,距离地球约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4据介绍,在此之前,我国航天测控设备只要通过发射和接收卫星电磁波,就能较精确地测定其轨道。而如今,要站在地球上看清月亮旁边一颗正以每秒1000多米速度飞行的卫星,对视力的要求提高了好几个级数。万一嫦娥跑了怎么办?  
          5其实,嫦娥就像一个放得更远的风筝,背后的这条最长的风筝线,绝非简单直线延伸,而是要先绕地球好几圈,再像掷链球一样把卫星抛向地球月球之间的转移轨道,再经长途摆渡,最终进入月球轨道。
          6在进入使命轨道前,卫星需要进行9-10次变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三次近地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和第一次近月点变轨(实现月球捕获),此两次变轨均具有短暂性和唯一性特点,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出现撞击月球或飞离月球的可能。
          7此外,嫦娥走那么远,路上会不会与其他太空飞行物撞车?陨石和小行星会不会影响我国探月?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表示,我国已开展了关于空间碎片撞击卫星的相关研究,但是这种可能性对嫦娥工程来说基本上不存在。他表示,根据统计预测,嫦娥一号在执行探月任务时遭遇毫米级尘埃的可能性存在,遇到厘米级尘埃的几率会很小,分米级的几乎没有,遇上小碎块、陨石和小行星更是不可能。
          10、文章介绍了人们对嫦娥一号在长途旅行中的哪两种担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和实现月球捕获的两次变轨是最为关键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5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略做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7段画线句子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目前,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已取得了圆满成功,请你为参与这项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写几句祝贺的话语。(不超过5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议论文(12分)
          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亡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捱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你能想像帝国崩溃前夕的德国人是如何砍树的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谁来执行处罚?
          当时的德国,由于希特勒做垂死挣扎,几乎将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这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在德国留学,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所以事隔五十多年,他仍对此事感叹不已,说,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像的自律?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因为认真是一种习惯,它深入到一个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个人的血液里。因了这两个字,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再讲一个关于德国人认真的小故事。
          熟悉柴油机制造业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制造的柴油机,噪音在数公里外都听得见,柴油机周围数十平方米都是油迹;而德国人生产的柴油机则可以放在办公室的地毯上工作,根本不会影响隔壁房间的人办公。
          于是,1984年,武汉柴油机厂(pìn)请德国退休企业家格里希任厂长。
          格里希上任后开的第一个会议,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列席参加了。没有任何客套,格里希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清洁度就是气缸的质量及寿命的关键。"说着,他当着有关方面领导的面,在摆放在会议桌上的气缸里抓出一大把铁砂,脸色铁青地说:"这个气缸是我在开会前到生产车间随机抽检的样品。请大家看看,我都从它里面抓出来了些什么?在我们德国,气缸杂质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数据是,贵厂生产的气缸平均杂质竟然在五千毫克左右。试想,能够随手抓得出一把铁砂的气缸,怎么可能杂质不超标?我认为这决不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是工作极不认真的结果。"一番话,把坐在会议室里的有关管理人员说得坐立不安,(gāngà)之极。
          如果说强大的德意志是一个可怕的民族,那么,认真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大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能使一个人无往而不胜。我们实在该好好学习德国人认真得近乎刻板的精神,将认真贯彻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行为中。一旦认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化进自己的血液,你也会焕发出一种令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力量。
          摘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5、按拼音写汉字:(2分) pìn请______ gāngà______
          16、文章说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结合文章,说说认真的可怕之处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的两个事实写得都很具体,请分别加以概括,每则不超过30字。(4分)
          第一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的两个事实论据都是德国的,请再列举一个我国的关于认真的故事,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我们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个别同学上课走神儿,做作业潦草、混乱等现象,这其实就是不认真的表现。读了本文后,你想对这样的同学说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记叙文(15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1写下这个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地站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在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2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阳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偶尔,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长长久久、悠悠扬扬,若歌唱一般,格外甜软、轻柔。
          3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清汤寡肚的,吃得让人烦厌了、诅咒了,却还是要吃、想吃。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默不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4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著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母亲便抢着去添饭。倘若锅里没了,A母亲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那时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上桌时,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5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仍在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B却依旧流露出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6又见炊烟升起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色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7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摘自《读者》2008年第1期
          20、文章以_________为线索,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 的感情。(3分)
          21、第一自然段的画线句子写得非常传神,请从修辞的角度略作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的A和处和B处都写到了母亲的的愁苦、暗淡和讪然,但很显然,这两处母亲的所思所想是不同的。请你合理地发挥想像,补写出A、B两处母亲的心理活动。(每处30字左右,4分)
          A处母亲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母亲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说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从你的课内外积累中,写出连续的两句歌颂母爱的诗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8 04:57 , Processed in 0.04835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