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学生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采用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课外的练习。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
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一般都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筛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的。我们能通过他们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地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规律,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近阶段的课本教学,老师们往往会将中考
的有关精神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以要求学生还应认真对待,及时梳理总结内化。
第二,要养成先读懂文章再做题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训练题,有些同学也会自觉地找些课外阅读题来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做
了大量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是准确率并不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未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每次阅读文章只追求快速,而
未真正读懂文章,甚至有同学不看文章,只看题目就动笔答题,美其名曰“带着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效率高”。这实际上本末
倒置了。
在九年级这个学习阶段,同学们的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些都是事实。可是,既然要做阅读理解的训练,
却不舍得在读懂文章上花时间,或不能静心阅读,都是不会收到实效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真阅读就是“利其
器”,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是阅读的目的,而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再退一步想,通常用来考查初中生的阅读文章,字数
大致都在1200字左右。静心专注地读两三遍,所需时间并不长。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功”,一定要学生养成读懂文章才做题
的习惯。
怎样才算读懂了?对现代文阅读而言,通常我们要能够回答三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
用何方法去读懂文章?结合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整体理解与咬文嚼字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充分的考虑。把握好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作者
“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等问题。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还会影响到考试的命题。一般说来,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写人讲究生动传神,记事追求完
整波澜的特点,命题时就会主要围绕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记叙及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展开;写景状物类记叙文
,往往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命题者往往会关注文章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所用的象征、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和
形象生动、饱含感情、富蕴哲理的语言。议论文则主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重要词句的含义来命题。说明文则主要从说
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方面来考查。
第三,可养成边阅读边圈画的习惯
教学生不妨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圈划出来,例如一些标志着行文线索的词句、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的
词句等。如此有利于更高效地读懂文章,能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第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静心读懂文章之后,能否抓住试题的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为此,题目中每一个字都必须好好琢磨,读懂题目的真正要求。例如“写出文中与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与“写出与文中某
词意思相同的词”,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时常有同学在考试时,将一些选择题要求的,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都没看仔细
就匆忙答题,结果后悔莫及。
第五,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
有的同学答题时喜欢“贴标签”,把一些比较常用的、固定的说法当作公式照搬,例如看到比喻句,不假思索地套上“生
动形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流于浮泛的回答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应教会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
,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展开具体的、灵活的回答,完整、准确地将自己感悟、理解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六,答题时不必拘泥于一定按顺序完成每一道题目
考试时,有的同学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一时写不出某一个字了,或者一时答不出某题。这时候,不要紧张,我们可以暂
时把它们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题目。有时也许会在后面的答题中受到某些启发。有时,在冷处理之后,换个角度也许能想出来
。
另外,答题时,我们也不要拘泥于自己隐隐约约有感觉但又无法诉诸笔端的词句。汉语表达丰富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将该
词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完全可以将那句子用另一种语句来表达。
总之,此时切勿花大量时间在一道题目上苦思冥想钻牛角尖,既不利于考试时间的合理分配,所答的题目又未必有成效。
最后祝所有的语文老师在中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附: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7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
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
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
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
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
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
,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
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
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
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
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
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
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
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
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
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6.“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的印象
答:第一次:“梧桐”的外形:躯(树)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1分)
“我”的印象:顽强、从容、高大(1分)(答到其中两点即给分)
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1分)
“我”的印象:沉默、不求闻达、坦荡(1分)
第三次:“梧桐”的外形:虬树挺干(1分)
“我”的印象:一身傲骨(1分)
17.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6分)
(1)“外祖父”的挟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1分)无奈地屈从天命(1分)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1分),从容淡泊(1分)。
(2)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1分)
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1分)
18.写一段包含下面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不超过60个字)。(3分)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答:根据对文段准确理解、4个词语的运用及语言通畅等综合给分。)
示例: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他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19.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举例准确给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给1分。)
示例:(1)短句:如“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人这浓稠的夜色中
了。”“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简洁有力、有节奏感。
(2)修辞: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①“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
长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的粗大和枝繁叶茂。②“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形象
生动地写出了“梧桐”光秃苍老、虬树挺干的特点。
(如能以拟人等其他修辞手法为例进行分析,且合理准确,也可给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3分)
①森林、海洋和湿地是地球上三类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的价值表现在它是许多化学物
质、生物物种和基因的源、汇和库。
②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
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效,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
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粮食、肉类、鱼
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等生态系统产品。此外,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使湿地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并且具
有美学价值。同时,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宝贵的文化遗址等又使湿地具有教育和科研
价值。湿地这些综合功能从来都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环境及物质基础。
③据专家测算,仅占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6%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占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总价值
的45%左右;仅占地球表面积1%的淡水湿地,生活在其中的物种却占到了全球物种总量的40%以上。
④我国的湿地生态环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很多属中国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
值和经济价值。据初步统计,中国的内陆湿地约有高等植物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
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都需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
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中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
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徒的鸟类。
⑤在中国湿地中,还有一些是世界某些鸟类唯一的越冬地或迁徒的必经之地,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就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
上。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为22400公顷,是1992年我国第一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
地之一。该保护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
成一片汪洋的鄱阳湖水。该保护区已记录到湖泊浮游植物有54科,水生维管束植物38科102种。该保护区是迁徙水禽极其重要的
越冬地,共有鸟类近250种,其中水禽108种,主要水禽有白鹤、白鹳、天鹅等多种雁鸭类。据1998年冬季的观测,在这里越冬
的候鸟近10万只,其中白鹤1500多只、白枕鹤1000多只、小天鹅2000多只、白琵鹭2000多只、雁鸭类3万多只。
⑥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也有很多湿地资源。其中天然河流湿地占3.5万公顷:北京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于永定河、潮白
河、北运河、蓟运河和大清河,河流面积合计5000公顷左右;人工库塘、湖泊湿地有1.5万公顷,但目前保存典型的芦苇、香蒲
沼泽湿地很少,面积较大的仅有顺义汉石桥、延庆野鸭湖、门头沟三家店等处,有2000公顷左右。
⑦正是有了这些湿地的存在,才使得自然环境如此的丰富多彩,人们也因为有了湿地的存在免遭很多灾难。
20.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湿地是地球上三类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B.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都属于湿地。
C.根据湿地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说湿地是“气候调节器”。
D.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其价值远高于陆地。
21.概括文章第④自然段的内容。(2分)
答:中国湿地生物物种数量多且特有物种多。(2分)
22.下列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列人《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之一。
B.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枯水期和丰水期形态的不同是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的影响。
C.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鸟类唯一的越冬地,在那越冬的白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
D.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有水禽108种,主要包括白鹤、白鹳、天鹅等多种雁鸭类。
23.北京市的湿地资源有天然河流 和 人工库塘、湖泊 两种类型。(2分)
24.为介绍我国湿地的鸟类,文中集中运用了两组数据,请分别指出其所在自然段,并说说这两组数据各说明了什么。(4分)
第一组:第 ④自然段,说明了中国湿地鸟类种类的繁多 。
第二组:第⑤自然段,说明了在鄱阳湖保护区越冬的鸟类数量及种类之多(或:鄱阳湖保护区是迁徙水禽极其重要的越冬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