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6|回复: 1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题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 《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⒍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⒎ 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雪之朝 B.瀹脫粟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⒏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⒐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
          乙文:
          6.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评分意见:本题2分。
          7.D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8.示例: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正确得2分。语言通顺完整得1分。
          9.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甲、乙两文的感情理解表达准确各得2分。
          2007年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试题
          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 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2007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怀民亦未寝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0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2007年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参考答案: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9 10:02 , Processed in 0.06345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