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回复: 1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文言文阅读3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2011•湖北省十堰市)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2.《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答案】
          17.(2011•湖南省娄底市)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天) B.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扬) D.悉以咨之。(询问)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杂然而前陈者。
          B.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其境过清。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战于长勺。
          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其真无马也。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部分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为全篇议论张本。
          B.选文第二段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强调依法办事。
          C.选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D.选文以议论为主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中贯穿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
          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
          14.作者在选文中六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答案】
          10.A(“秋”应为“时候”)
          11.C(A项前一个“而”表顺承,后一个“而”表修饰;B项前一个“以”是连词,是“以致”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D项前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助词。)
          12.C(选文第三段和第四段都是为第五段提出的“亲贤”的建议张本。)
          13.⑴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⑵亲近贤人,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14.勉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竞的大业。
          18.(2011•湖北省株洲市)
          (一)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B. 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C. 不以物喜\何以战 D. 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22.翻译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
          23.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点是怎么看的?
          【答案】
          19.(2011•湖南省永州市)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答案】
          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辞”1分,句式1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3.(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20.(2011•江苏省淮安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答案】
          ⒌ (4分)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21.(2011•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 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C. 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答案】
          6.C
          7.D
          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 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9.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0①有人说吃菱必须去壳(“须”也可译成需要)②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2.(2011•江苏省宿迁市)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
          10.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3分)
          ▲ ▲
          【答案】
          7.(3分)B.离开(A.断绝/极;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8.(3分)D(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5分)(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宴酣”1分,“丝”“竹” 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同其乐”1分,“述”1分,判断句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10.(3分)众人游宴之乐(1分),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2分)
          23.(2011•江苏省盐城市)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
          (3)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辄: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答案】
          10、(1)环绕(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就
          11、(1)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24.(2011•江西省南昌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3.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起, 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2.C(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军演习(1分)、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25.(2011•辽宁省大连市)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吴广素爱人
          (2)以激怒其众
          (3) 从民欲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答案】
          8.(3分)(1)平时(向来、一向)(2)来(用来)(3)依从(顺从、听从)(每小题1分)
          9.(2分)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军官。(译出“剑挺”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0.(1分)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
          26.(2011•内蒙古区赤峰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 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9 10:03 , Processed in 0.04355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