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0: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第21课 愚 公 移 山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智叟( ) 雍南( ) 朔东(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7、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本文的体裁属于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之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 (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请以“愚公精神”为话题写一段话。
(2008.烟台市开发区)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 译文: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2分)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 第③层: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 (4分)
第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立有间( ) 有疾( ) 腠( )理 寡人( )
好治不病( ) 桓( )侯 不应( )
汤( )熨( ) 骨髓( ) 遂( )死
2、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节选自 ,作者 , 时代重要的 家。他的著作,集先秦 家学说的大成。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 。
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立有间 ( )
A、有一会儿 B、一会儿 C、中间
②不治将益深( )
A、更加 B、更加深入 C、更加厉害
③桓侯故使之问之( )
A、故意 B、特意 C、才,又
④ 望桓侯而还走 ( )
A、往回走 B、转身就走 C、转身就跑
⑤针石之所及也 ( )
A、达到 B、及时,来得及 C、连词,无意义。
⑥司命之所属 ( )
A、属于 B、管辖 C、家属
⑦臣是以无请也 ( )
A、求 B、邀请 C、问
⑧奈何也 ( )
A、怎么办 B、没办法 C、拿(事或人)……没办法
⑨ 使人索扁鹊 ( )
A、线索 B、寻找 C、绳索
⑩桓侯遂死 ( )
A、马上 B、已经 C、于是 ,就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立有间 古义: 今义:
②居十日 古义: 今义:
③益深 古义: 今义:
④索扁鹊 古义: 今义:
⑤故使人问之 古义: 今义:
⑥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5、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汤熨之所及也 通( ),译( )。
② 望桓侯而还走 通( ),译( )。
③齐之所及也 通( ),译作( )。
6、将正确的译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A、医生喜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喜欢把治疗没病的人作为功劳。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A、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走。
B、扁鹊看见桓侯就往回走。
C、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侯故使人问之。( )
A、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B、桓侯故意派人问他。
C、侯这才派人问他原因。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A、(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没有办法了。
B、(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办的事,没有什么办法了。
C、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⑤ 臣是以无请也。( )
A、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B、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
C、我所以就不再说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②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与“不治将益深”中的“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B. 良师益友 C. 日益发展
2. 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所作所为,这个成语是 。
3. 扁鹊初见蔡桓公,为什么“立有间?”
4. “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
②
6. 蔡桓公的病情步步严重,文中的词语是“在 ”, “在 ”,“在 ”,在“ ”我们常说的
(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小故事。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请以“由讳疾忌医所想到的”写一篇短文。(150字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