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中考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测试题全套4

[复制链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源开发
          1.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呐喊》以及小说《狂人日记》,从鲁迅的一系列白话文小说中,探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及创作风格。
          2.在网上浏览一些当代小说家曹文轩、黄蓓佳等的相关最新信息,看看他们最近有无新的作品问世,下载他们的文章拜读一下,看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3.利用双休日上新华书店寻找有关少年成长方面的书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本买回来读读。
          4.课外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重点关注一下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领略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作品的风采。
          5.上网或到图书馆翻阅一些关于小说理论方面的资料,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及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然后针对这一话题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
          单元检测
          一、完成下面1—10题。
          1.照课文填汉字。
          抽过了(),爷爷放下水烟袋,一把将京京()在怀里,开始说:“从前有个财主,()了两个兄弟在家当长工……”到了夏天,晚上,爷爷搬一把竹椅到打谷场上乘凉,京京像个小狗似的()在他身旁。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③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④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3.选词填空,每词只准使用一次。
          平静寂静镇静安静www.xkb1.com
          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
          ②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
          ③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下来。
          ④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4.指出下列名著的作者。
          ①《呐喊》() ②《草房子》()
          ③《羊脂球》() 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
          5.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段的内容。
          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它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揣摩下面的句式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喻体,说说它们的妙处。
          ①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文答题。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牡蛎,头稍向(),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就把汁水(),牡蛎壳()海里。
          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段从结构看,属于______________段;从表达方式看,属于_____________段。
          ③文段中最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形容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先后出现“打扮得很漂亮”和“衣衫褴褛”两个短语,这样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完成下面11—20题。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9: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制造误会是本文情节的特色,请把文中制造误会的语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末的“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一句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哎,农村的孩子……”一句的潜台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对方老师的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其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一句话概括“方老师”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下面21—27题。
          断指
          侯三小时长了双好手,手指又细又长。有人说这是拿笔杆子的手,有人说这是弹琴的手。从小到大、三岁到老,将来准错不了。
          谁知完全两样啦!长大了因为家穷,笔杆的含金量太重,拿不起来。至于什么琴这玩艺就更无从接触了。倒是在同辈的游戏中,练了些手上功夫,别人兜里的东西常可轻易取来。开始时好玩,后来竟成了“三只手”。由此结识一些扒手,取长补短,揣摩研究,终于技高一筹,成了盗首。
          但侯三是个独生子,父亲谢世过早,全赖母亲哺育成人。母亲生性刚正,知情达理,又很有点心胸,对其管教甚严,而候三亦颇孝顺,故其扒窃之事,从不敢让母亲知道。
          怎奈时间一长便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天,母亲拉着候三的手很平静地说,娘就给了你这么两只手,怎变成三只手了呢?
          侯三一惊,不敢言语。
          小时人家都说你手好有出息,现在果然出息了……
          候三慌忙跪下,他说娘俺以后改邪归正。
          能吗?
          能。
          你那些狐朋狗友能放过你吗?
          侯三说,他们不改我也改。
          那好,你把他们都请来,娘有话说。
          侯三便把他的扒手朋友一一请来。
          母亲当着他们说,你们如何我管不了,可候三人是我生的,手是我给的,我不能让他再多出一只手来。你们看这该怎么办?
          众扒手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母亲把菜墩、菜刀拿来放在地中央说,小三,你把手伸出来。
          母亲摄着候三的手一再抚摸,抚摸抚摸不觉悲从中来,止不住泪流满面,她说,孩啊!娘对不起你:娘给了你这双手,却没有保护好它……
          众扒手此时如梦方醒,大为骇然,一齐跪倒求老太太宽饶。
          既然你们如此求情,我就从轻处治他了。她让侯三伸出行窃时最管用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然后举起菜刀来,众扒手都吓得闭上了眼睛,但母亲的菜刀却迟迟不能落下,她搂着侯三号啕大哭,她说你的手也是娘身上的肉啊!既然娘已给了你,你的路还远呢!还是留给你用它去做人吧!你的债就由娘去替你还了……
          众扒手愕然之间,母亲已剁下自己两截手指。
          从此这一方再无盗贼。
          2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反复提到侯三的好手,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老太太将众扒手招至家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的高潮部分巧设悬念,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小时人家都说你手好有出息,现在果然出息了……”中两个“出息”分别照应上文的哪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小说的末句“从此这一方再无盗贼”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完成下面第28题。
          28.作文
          青春,是丰富多彩的;青春,是绚丽多姿的;青春,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期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数的想像和期待。青春,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欢笑,也有泪水……请以“青春”为话题,写—篇文章。文章的内容与话题材料相关即为符合题意,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1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单元覃启军
          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同课文作者进行对话,探究求知的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
          2.区分作者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
          3.了解驳论文的批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4.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阅读探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语言卡片
          1.生字。
          模mó式根深蒂dì固孜zī孜不倦汲jí取压榨zhà锲qiè而不舍
          2.雅词。
          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汲取:吸取。吸,从下往上打水。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境。
          素材:一般指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摄取而来、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文中是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灵感: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3.四字短语。
          不知不觉行之有效止步不前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毫不相关自我压制光辉灿烂
          4.关联词语。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表示总结的词语。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句段品味
          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品味:这句话指出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
          2.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品味: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3.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
          品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品味: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大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5.“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品味: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这句话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这段文字的思路明晰,先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一句结论性的话。这段文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头脑中往往也存在着“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对照作者的分析进行一些自我解剖。
          课文赏析
          一、清楚的思路。
          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中心展开论述,提出的观点虽多,思路却有条不紊。
          提出问题(1~3段)。先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各自合理性的分析,引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论述了认为答案只有一个的危害性——会使人停步不前。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11: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问题(4~12段)。
          第一层(4~5段):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自然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紧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第二层(6~8段):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并列举了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第三层(9~12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两个设问句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文章先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再作分析: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自我压制;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
          解决问题(13段)。结尾得出结论,强调“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鼓励人们要坚信自己,努力去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充分的论述。
          本文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充分有力。事例与观点之间衔接自然。内容在分析的时候,间或采用正反论述。如作者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而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实: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在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作者用语严密,逻辑性很强。如下面一些句子: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这些句子都恰当地运用了关联词语,显得语意准确,显示出作者清楚的思维和很强的推理能力。
          再如下面两句话: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这两句运用表示总结的词语,显得逻辑性很强。
          三、设问的多次运用。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然后顺热提出设问:“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和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又如课文第4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还有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句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请找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如何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头脑中是否也有“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请作些自我解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不要迷信院士
          王选
          ①在电脑这个行业以及其他新兴技术领域里,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两次创造高峰,一次是26岁时,当我懂得软件和硬件之后,在这两个领域展开研究;还有一次是在我38岁时从事激光照排这个项目的时候。
          ②那时我是一个无名小人物,有一些号称“权威”的人就来指挥我,说你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其实他文献看的不如我多,在第一线干活更不如我多。好在我往往能说服别人,然后按照正确的方向做。有时碰到对方对我不太了解,我又不便去说服,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一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也不太懂,我还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做。
          ③现在我过了60岁。从55岁开始,一年戴一个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这样一想,还真是一个权威了。其实人们不知道,在计算机领域里头是没有60岁的权威的。而60岁左右犯错误的,却不乏其人。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王安,年轻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60岁左右,开始犯错误,如坚持和IBM对着干,坚持不生产和IBM兼容的计算机,搞自己的自成体系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连网络都是wang.net,不能跟人家兼容,这么一个决策上的错误,再加上封建意识,相信虎父焉有犬子,不顾董事会的强烈反对,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提拔到总裁的位置上。结果股民联名告状,说王安把中国的裙带关系搞到美国上市的公众公司里去了,他不得不把儿子弄了下去,结果元气大伤。王安去世前公司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趋势,最终破产了。
          ④很有趣的一点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一到60岁,忽然成了权威了。我发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
          ⑤所以我说,在高科技领域千万不能迷信院士,不能迷信权威。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作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当然在医学、农业、考古、植物分类等知识更新不太快,又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里,年纪大的还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少数年轻院士还在创造高峰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
          ⑥今天我觉得我们在某些领域里崇尚权威还是可以的,但在新兴领域我们绝对不能崇尚权威,而要更多地关注小人物。今天北大方正研究院成员的平均年龄是27岁,方正的技术总管已经不再是我,而是一位40岁的博士生导师,他们这些年轻人有权决定方向,我不去干扰他们。(节选自2002年2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证论点时,作者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作为论据。试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些论据进行概括。
          正面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说的“不要迷信院士”,主要是针对哪些科学领域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权威?试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建议(以下几题选一)
          1.结合自身经验,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你打算在学习中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3.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探究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7 20:38 , Processed in 0.07601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