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初三语文中考重点句子解答技巧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类题目的解答技巧(一)
          黄高才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基本考点】
          人们交流信息,是一句话一句话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信息单位。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必然要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
          ①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句、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其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 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
          【相关知识】
          Ⅰ.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结构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
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所谓“文眼”,也叫主旨句,就是文章中具有点题、表现中心、提携全文等作用的句子。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着提纲挈领、前后贯通的作用。
          (3)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含而不露,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根据上下文可以体会到。通俗地讲,就是话里有话,有潜台词。含蓄句是在不便直说时,起到曲意表达的作用。
          (4)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
          (5) 含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6) 具有警策作用的句子。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具有发人深思、动人心魄、催人奋起的作用,被广泛引用的句子。
          (7) 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
          (8) 用典句,即句子中用了典故。这类句子一般只有知道典故后才能透彻理解。
          (9)在一定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或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10)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在一定语境下产生临时意义,容易被误解的句子。
          (11)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12)特殊句式。
          Ⅱ.常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某些特点。
          Ⅲ.语句所在位置及其表意作用
          (1)
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或者“蓄势、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即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提出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句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此外,还有的语句“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作用”,即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气氛”,即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或“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或“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或“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9 20:48 , Processed in 0.04026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