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0|回复: 3

杨巧铃老师谈材料作文审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11-23 15: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材料作文审题讲解
       

142911_5835373714c2819.png

142911_5835373714c2819.png

          这是今天然妈出的题,我们可以看到这则材料:南锣鼓巷,这是北京比较出名的地方。我去了几次,特别是晚上非常热闹,外国人比较多,这里藏着很多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传统与现代融合。好,我们先看这个材料。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对象。
       
          1、南锣鼓巷。之前是闲适优雅、北京味儿足,后来,游客多了,这里垃圾满目,掺入民宅等,这是对比,当然我们要反思的是问题,我们要抽象出来,因为这个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南锣鼓巷其实指代的是传统文化或者文化符号。
       
          2、游客。游客是个反方向的,但是也会反应出问题。游客是慕名而来,是来瞻仰北京味道十足的胡同,但是,他们的行为反应出问题,乱扔垃圾,随意乱闯,擅入民宅,变成了人挤人的汗味儿,这是他们的行为,也就是没有保护或维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居民。居民宁愿不要旅游的收入,也要回复老街的宁静。还有申请取消国家3A国家级景区资质,这里体现的是维护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可以得出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果是议论文的写法,则可以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且,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时候,最好要段,最好不要超过四句话,三四句话为宜。比如,通过引用或者阐述,得出中心论点:保护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当然,全面可以提出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可以是递进式。
       
          1、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比如,四合院、戏曲、珠算、书法、江南的瓦。
       
          2、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凝聚着老祖宗的智慧,体现这民族的魂魄,这些都可以展开。
       
          3、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还愿文化本色,传承民族魂。
       
          当然也可以是并列式,
       
          比如,就围绕着“为什么”进行。
       
          1、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情感。比如,尺素书、比如,艺术,这是一种精神,一个民族表达情感的展现方式。
       
          2、传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智慧。江南的瓦的雕花,珠算的技法、戏曲的表演。
       
          3、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于浮躁的现代社会的现象相比,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层面价值,比如,书法等,然后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然,也可以围绕“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11-23 1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如何瞻仰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或者如何真正做到“喜爱”传统文化。比如,分论点可以这样来进行提出来:
       
          1、首先要做到敬畏传统。
       
          2、其次,要于行动处展现,自己做到,敢于“制止”。
       
          3、不求利,但求意味深长,不为利益动摇。
       
          这是可以写成议论文的形式,但是,内容里面的问题,需要自己积累,而且要形成阅读习惯,历史、文学、哲学、艺术,这些都要清楚。
       
          (二)可以写成散文的形式
       
          以一个人作为背景,比如,邱梓涵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国粹,李爷爷为背景。当然,你写这篇文章最好能充分支撑传统文化,然后由点到面升华。他写的是,李爷爷喜爱国粹,年轻的时候,登台演出,如今眼睛不太好了,但是,只用耳朵去听,在剧院用耳朵现场聆听,就能感受到舞台的艺术魅力。如今年轻人都喜爱或喜欢学习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而国粹的舞台有了一丝落寞。这是邱梓涵写的一篇文章。
       
          其实,我们可以迁移类似的内容,比如,你写爷爷,传统文化的智慧。
       
          1、爷爷的院子里的青瓦。爷爷院子老了,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但始终不愿意重新翻新盖。因为,院子的青瓦,难买,甚至市场上没有这样普遍产品。青瓦,精致、雕花细致、加上冬天里的冰,是一种诗的境界。
       
          2、爷爷的珠算。爷爷带着老花镜喜欢拨弄着算盘,我劝他用计算器,但他执意,说算盘好用……可以显示对比,他要教我,而我则走开了,爷爷的落寞。
       
          3、爷爷的戏曲。可以写,爷爷喜欢在夏日的树下,抽着烟,听戏曲。然后,体现的是,我的不懂,或者推荐流行歌给他听。体现,我进入不到传统文化的世界里。甚至,用现代的生活方式,想取代。这里写到爷爷的苍凉,也是传统文化的苍凉,还有不懂传统文化或者践踏传统文化的深思,这样的内容写成散文也可以。
       
          小说的话,不太建议写,就怕掌握不好逻辑性。因为,很多孩子写记叙类文章写习惯了,小说的环境、矛盾冲突,反应的高度,还有鲜活的人物,就怕大家把握不好,所以,这则材料,可以体现的内容。所以,这类的文章,审题还是不太难,但是,要写好,就要下功夫。特别是历史要明白,文学理论要懂,哲理也要明白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11-23 1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二: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关键是他们是谁?我们身边的人,指代什么?如果简单些一个农民给小孩子免费打卡,让座。第一,这则材料比较浅,不足以支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呢。
       
          因为,大家看看这个题目: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推一下,从字面上看,他们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也就是我们意识里面,他们不是平凡人,但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什么样的,我们意识里不在我们身边。
       
          比如,英雄。他们,我们可以指英雄。
       
          在我们意识里,英雄,应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士;
       
          英雄应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文天祥;
       
          英雄应该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雄的范围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其实,我们不崇尚古代,也不必遗憾生不逢时。现代社会里,我们身边,也有英雄,并且,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可以截取社会上哪些平凡中展现不平凡的人呢。
       
          比如,公交车司机,为了保护全车的人,突破脑溢血而打转方向盘。
       
          城市里,“扶不扶”的现象中,有人不顾劝阻救老人。还有我们身边的小人物。
       
          但是,哪怕清洁工、农民工、快递,他们参与了整个城市里的建设,但没有享受成果的欢愉。他们就是无名英雄。他们,离我们不远,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不要写小我,要从小我中升华出来。大我,大情,大理,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这方面,还需要积累。
       
          比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能体现大情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大情,自古以来,让我们血液里产生一种感动。
       
          杜甫,写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所破,但是,能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穷困潦倒,呼出大庇天下寒士。这种大情,至今令我们动容。
       
          他在临死前,召集全家,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就是陆游,佳音相告,含笑九泉。一个遗嘱,还想着北定中原。至今,我们读到类似的文章,令我们感慨万千。
       
          这方面,我们还要训练。最后说的他们,不是具体那个人,而是,参与了城市的建设,勤奋、默默无闻、不辞劳苦,甚至在平凡岗位中年献出了生命,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最后可以表达自己的敬畏情感。若见到他们,请保留敬畏之心。
       
          所以,很多材料,需要细心去捕捉,有些素材还需要积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11-23 19: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有些人说的一些话,要记住人物和话语的完整性,这个需要识记。其实,就是训练。比如,你看到海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很美。这是很细小的材料,如何折射出智慧来?现象,把他们当成人,由物及人法。
       
          他们形成如此瑰丽的外形,经受了海浪的冲刷,海风的侵袭,烈日的曝晒。这不是体现的:挫折成就了未来。这细节,你可以想到系列的人。有物及人的方式,就是找相似性,关键是内在精神点相似。比如:受宫刑写就了《史记》的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得有涅槃的过程,这个过程谁也无法去替代,不只是引导,比如,在课上,我让大家去联系一个生活场景,引出哲理。
       
          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再举例子;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我再举例子,贝多芬、史铁生,当我举出三个例子的时候,她就知道了怎么说了。如果,这些素材不知道的话,那就要读书了,积累还是最基础的基础。比如,福楼拜,说过一句话: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这一句就是一个哲理了,就是,协调生活与工作制衡,还需要多读,历史、文学,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点播,一点就透了。
       
          所以,语文的学习,还需要有个计划。比如,每周的计划,每天除了学校的课和作业之外,需要孩子自己留出时间来,30分钟,40分钟,不等,干什么呢?
       
          1、消化课堂内容,变成自己的记忆。
       
          比如,刚才巧铃老师讲的作文,大情大理,大情,是什么情。哦,可以这么说,就是打动读者,让读者有共鸣的情感的,比如:爱国、亲情、社会关爱。
       
          大理呢?社会类、历史类、哲理类。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就是道,就是规律。然后也可以随意延伸。
       
          比如:道是什么?道家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说的,因为说出来的,都是时限,都会变化,就不是恒道,当然,后面有点深了。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们必须有自己的时间去看讲义,去看自己的笔记,消化掉,不懂就不进行下一个。
       
          2、就是运用。自己想个例子或者自己动手写一下,自己总结一下,都可以。学语文,且要有自己的慎独时间。有一种感觉,就是你感觉你在偷着学的时候,已经进步不是一点两点了,而是几乎在最前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7 02:01 , Processed in 0.086961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