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6|回复: 0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每日一篇:《天时不如地利》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1 14: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选择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这样却打不下来,这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比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筑得不高,护城河不是挖得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皮革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巩固国防,不能依靠武力的强大来建立威信。得到道义多的,得人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得到道义少的,失去民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族内族外的人(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于他的人去攻打(连)族内族外的人(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赏析
         
          本章从天气时令,气候、地理形势、人心所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人和”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体现了他对人和的因素的特别重视。在孟子所处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应当说是了不起的。本文能够紧扣中心论点反复论证,主旨突出,说理充分,层次清楚,表达流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7 21:50 , Processed in 0.06557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