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④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⑤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人教版课标本自读课本九年级上《我的家园》)
12、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13、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中的“金钥匙”是指 。(2分)
14、下面的句子是从第三段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在 句和 句之间。(2分)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15、请你谈谈文中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阅读教材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9分,每小题3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现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颜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16、开头一句是个设问句,请你说说有什么作用?文中的“物质基础”指什么?(3分)
17、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牡丹,众香国里最鲜艳”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9、解释加点的词。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②媵人持汤沃灌( ) ③寓逆旅主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