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8-9-28 21:57:03

心理教师手把手教您怎么跟孩子有效沟通

  “望闻问切”是我国中医传统的“四诊”手段,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帮助医生全面、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以此为依据对症下药,解除病痛。那么,在明后两天中考期间(石家庄的中考时间是6月21-22日),如果家长在陪考过程中,能恰当地把“望闻问切”四诊手段用到孩子身上,会有怎样的奇妙结果呢?
       
          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家长能对孩子细心“望”其表、耐心“闻”其声、精心“问”其想、用心“切”其脉,就能取得良好的助力效果。
       
          一、望,细心观察
       
          我上学的时候,我娘一向根据我的表情来确定如何跟我沟通或者互动,因为生了五个孩子的老娘,富有极强的观察力。我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成绩、情绪都写在脸上了,娘可不是‘睁眼瞎’!”的确,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孩子考完一科回到家(或者走出考场),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反映出其所思、所虑及所感。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和表情,才能体察孩子的心情是好是坏、言行是否有悖于常……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与支持。否则,说不定哪句话就一下子撞在了枪口上,让孩子更加的不开心!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因此,对于“望”这个技术,我想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孩子考完一科,一定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表情),根据孩子的表情询问孩子需要不需要家长的帮助,千万不要急于解决孩子遇到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孩子处于情绪之中时,他是没有心情和能力倾听家长对孩子的教诲和建议的,况且此时的教诲和建议也未必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因此,家长要先关注孩子的心情,关心孩子这个人。当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注与支持之后,他如果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他会主动请求帮助的。
       
          二、闻,耐心倾听
       
          言为心声。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绪都可以给家长提供信息,因此,当孩子跟家长说某件事,尤其是在Ta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听,而且要善于倾听,哪怕孩子说一些不着边际、不靠谱的话,也要先让孩子把话说完。因此建议家长,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不打断,不纠正,不评价。不管孩子怎么说,说什么,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父母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地打断或是急切地纠正,都是对孩子的极大伤害和不尊重!当家长以沉稳的耐心做出倾听的榜样时,孩子就会从家长身上习得这种心态和能量。
       
          2.放弃自我经验,全心跟随孩子的问题。“沉默是金”“少说多听”,这是专门对家长讲的!怎样才算倾听?可以用一个直白的表现来解释——家长所说的话,要比孩子说的话少之又少。可叹的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听得不胜其烦。因为孩子的不耐烦或者不配合,最终,家长把“讲大道理”演变为了“不讲理”!严重背离了陪考的初衷,让孩子的心态更加的不稳定。
       
          如果你是一个“大耳朵小嘴巴”家长,你会讶异的发现,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孩子都逐渐明白了事情来龙去脉及后果,也基本清楚接下来该如何做。甚至,他们的想法比家长的建议还有效。
       
          因此,建议家长先闭上自己的嘴巴,给孩子一个尽情倾诉甚至吐槽的机会,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吧!

zkthree 发表于 2018-9-28 22:23:57


               
       
          三、问,精心询问
       
          “问是一门艺术,要以对方为重!”但很多“直升机家长”却往往习惯于“直奔主题”,对孩子进行追问、质问,甚者是“审问”!如此“询问”,孩子势必会用防御、抵触甚至反击来与家长抗衡。
       
          假如,当然只是假如(我乌鸦嘴一下)。假如孩子很郁闷地跟家长说“他会做的题在考场上却做错了”,此时,如果家长用“为什么”来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做的题在考试时又做错了?),孩子或许感受到的是指责,不利于孩子自我反思与改进。如果家长尝试着改变以往习惯性的问法,比如“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导致会做的题考试时又做错了?”这样,用探讨的方式询问孩子,或许就少了些火药味儿,多了一些理解与接纳!
       
          如果家长在询问孩子的时候,语速慢下来、声调降下来,或许会留给孩子更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咄咄逼人的语速、高声大嗓的声调都是父母们要极力避讳的。因为,对家长来说,有理,没必要大声说;无理,没资格大声说。
       
          四、切,用心把脉
       
          切脉,医生虽然“切”的是病人的手腕,但“切”的却是“心脉”。家长只有把握住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忧,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给孩子客观、恰如其分的解释,才能使孩子在“失败中”点燃希望之火。同样,也只有摸清孩子的心理脉络,才能开出切实有效的“心理药方”,才能协助孩子安心应考。
       
          怎么才能切到、切准孩子的心脉呢?同理心,是切中孩子心脉的不二法宝。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也有人译为“设身处地理解”“共情”等,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如果,家长在跟孩子沟通前,认真想想我想说(问)什么,这已是很大进步了,假如换位想一想,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会想说(表达)什么,这就是很棒的“同理心”了!
       
          “望闻问切”是医生准确了解病人病情的有效方法,如果家长深得“望闻问切”的要领,炼就一身“中医功夫”,那么,在陪考过程中,就能成为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为孩子的中考,助力、添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教师手把手教您怎么跟孩子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