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8:38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上册)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题号一二三总分总分人
          (一)(二)(三)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四组带点字的拼音中,有一组错了两个拼音的是( )。(2分)
          A沁(qìn)园春 容赦(sè) 解剖(pāo) 强聒(guō)不舍
          B咀嚼(jué) 省(shěng)悟 诓(kuāng)骗 前仆(pū)后继
          C怡(yí)情 狡黠(xié) 诘(jié)难 吹毛求疵(cī)
          D汲(jí )取 论(lún )语 彷(páng)徨 锲(qì)而不舍
          2.小明同学在网上浏览一段话时发现错别字并进行了修改,他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小刚同学数学成绩比较差。本学期,他专功数学,上数学课由为认真,专心致致听课,课后还挑灯苦练。皇天不付有心人,经过努力,成绩终于补上去了。
          A.“专功”改为“专攻” B.“由为”改为“犹为”
          C.“ 专心致致”改为“专心致志” D.“不付”改为“不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B.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
          C.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钦佩。
          D.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D.“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5.下面几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含有哲理的忧伤。①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②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③以怜悯安抚百姓。④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⑤以嘲笑对付权贵。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下面这首诗,所写的节日是 ( ) 。 (2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重阳 B.中秋 C.端午 D.除夕
          7. 汉字的结构很奇妙,有些字被拆开后,可以有新的理解。请仿照示例,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对下列字进行全新的阐释。(2分)
          示例: 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您:我的心上只有你。
          (1)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6分)
          (1)《卜算子•咏梅》词中表达陆游高洁品质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擅长刻画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的揭示主题,《观刈麦》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中全用名词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而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也有一联“ , ”,与此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与感悟 (40 分)
          得分评卷人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14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束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子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 1分)
          10.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分 )
          答:第一问 。
          第二问
          。
          11.句子中加着重点的“想像力”和“有计划”两个定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答: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3分)分)
          事例: 。(1分)
          作用:
          。(2分)
          13. 本文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还有一篇文章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文中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它们是(1) ,
          (2) , (3) 。
          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5分)
          得分评卷人
          ( 二)阅读《把沙包丢进我回忆的风中》完成14-18题(12分)
          那天小学同学聚会,忽然说起小时候玩儿过什么,大家慨叹:我们玩儿的东西那么有限,几乎不用费父母一分钱。其中一个人说,可又是那么难忘。
          这个人就是我。为什么我忘记不了那些寒酸而快乐的日子呢?就像我玩过的沙包,其实早就丢进记忆的深井里了。什么时候想起,都有软软的酸疼在那里。
          ——放学后,我们随便谁嚷一嗓子,“丢沙包了”,都来不及吃饭,慌张地跑到一起,然后丢了起来。
          两边是两个扔沙包的人,中间可以有很多人,打上谁,谁就要下来,然后替换两边的人。而那小小的沙包,不过是一个长约5-10厘米的正方形,用碎布缝制的,大多都是大人们再也不用的布头,以蓝色和绿色、灰色居多,那个年代,应该就是那种颜色吧?偶尔有一个艳丽的沙包,便遭到大家的嫉妒,也坏得快,因为里面装满了沙子。所以,有时沙包打在身上也是很痛的,可那种痛,是快乐的痛,下去的人,拼命地想打中上面的人,而在上面的人,奔跑着躲藏着,左右躲闪的过程中,快乐的尖叫一声声传来,真是快乐如风的童年,当我们带着一身臭汗回家时,想的是,明天,明天什么时候可以再玩儿?
          那时,有个叫于二妮的人被我们叫做笨猪,她永远打不到别人,所以,永远是在下面丢沙包的,有一次她几乎哀求我们说:“让我上去一次吧,好吗?只要一次。”我们没有答应她,反而骄傲地说:“凭本事啊,有能耐就打到我们啊。”非常地自负。她就那样一直打着,一次也打不着,我们给她起了外号叫于二傻,只有傻瓜才一次也打不到别人。
          后来我们考上不同的中学分开了,再后来,我听到的消息是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出了车祸,十六岁的于二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1:26:45


          我对别人说过,如果能让于二妮活过来,我可以永远让她在上面,我在下面打。
          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就像我们的童年再也不会回来了,很多东西,都是不能再来的,何况时光?
          那天看到邻居的孩子玩儿美国的机器人和韩国的流氓兔,我问他:“你玩过沙包吗?”他抬起头说:“什么是沙包啊?”
          我没有和他解释,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玩着他们孤独的玩具,是的,孤独的玩具,无论那玩具多么刺激,价值不菲,但是,他们不知道,一个不要钱的沙包,可以让整个童年那么闪亮,可以让一帮小伙伴玩儿出一身臭汗来,到今天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怀念那一身臭汗啊。
          14.选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答: 。
          15.选文第一段说:“其中一个人说,可又是那么难忘。”结合选文,请说一说为什么“那么难忘”? (2分)
          答:
          。
          16.请谈谈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 2分 )
          答:
          17.选文说:“就像我们的童年再也不会回来了,很多东西,都是不能再来的,何况时光?”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再来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二妮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以美国《读者文摘》所刊摘的一个人生算式为例:一生以60岁为标准,共计21915天。其中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打扮占用8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指甲脚趾甲10天……最后仅剩余10年!
          答:
          。
          得分评卷人
          (三)、阅读下边两段文言文,完成19--24题。(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苟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伏尸二人 伏: 使动用法:使……倒下 D、长跪而谢之 谢: 道歉
          2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1)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2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
          2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潜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潜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3分)
          答 :
          24.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这是否已说明秦王已真正屈服,为什么?(2分)
          答:
          。
          得分评卷人
          三 .写作与表达(4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与 同行
          提示与要求:
          ①先在题目的横线处补写相应的文字,使之成为完整的标题,然后作文。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可以是某个身边的人,如父亲、同学、老师等等,可以是某部文学经典,也可以是某个文化名人如苏轼、诸葛亮……
          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2)现实生活中,孤立的人不是社会人,孤立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一个人每一天都和别人进行着有意或无意的合作.在合作中生活、学习、工作……
          请以“合作”为话题.联系个人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合作”的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开江中学2012级语文月考试题
          语 文 试 题(一)参考答案
          1. A shè pāo (B xǐng C xiá D qiè ) 2. B 3. D 4. A 5. C 6. B
          7.示例:(1)海——不舍弃每一滴水,于是就成了海。(2)少用力气,偷减料,必然会出劣质品。(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8.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9、递进
          10、 第一问: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二问: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个要点,各1分)
          11、不能删去。加点的“两个定语对“探索”起限制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准确。
          12、(3分,其中事例1分,作用2分)(事例一)王阳明“格”竹子
          作用:作为论据直接证明前文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能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同时又从反面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事例二)“我”(作者)到美国学习的“遭遇”(经历)
          作用:论证文中提出的“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实验”的观点,突出“格物致知”重要性。
          13、(1)有渊博的知识;(2)灵活地运用知识;(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或“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4、沙包。
          15、因为那些玩具都是伙伴们自己制作的,都是大家在一起玩,也正是这些玩具陪伴着作者走过童年的岁月,所以“那么难忘”。
          16、参考: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幸福的,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却是孤寂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17、比如亲情,比如一段宝贵的经历等;表达了作者对于二妮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18、围绕“珍惜”来谈即可。
          19. A 20.(1)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3)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21.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2.(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出兵攻打安陵。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每空1分)
          23、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为国家敢于献身的人。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
          24、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模块测试题(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