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题号一二三总分总分人
(一)(二)(三)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四组带点字的拼音中,有一组错了两个拼音的是( )。(2分)
A沁(qìn)园春 容赦(sè) 解剖(pāo) 强聒(guō)不舍
B咀嚼(jué) 省(shěng)悟 诓(kuāng)骗 前仆(pū)后继
C怡(yí)情 狡黠(xié) 诘(jié)难 吹毛求疵(cī)
D汲(jí )取 论(lún )语 彷(páng)徨 锲(qì)而不舍
2.小明同学在网上浏览一段话时发现错别字并进行了修改,他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小刚同学数学成绩比较差。本学期,他专功数学,上数学课由为认真,专心致致听课,课后还挑灯苦练。皇天不付有心人,经过努力,成绩终于补上去了。
A.“专功”改为“专攻” B.“由为”改为“犹为”
C.“ 专心致致”改为“专心致志” D.“不付”改为“不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B.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
C.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钦佩。
D.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D.“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5.下面几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含有哲理的忧伤。①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②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③以怜悯安抚百姓。④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⑤以嘲笑对付权贵。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下面这首诗,所写的节日是 ( ) 。 (2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重阳 B.中秋 C.端午 D.除夕
7. 汉字的结构很奇妙,有些字被拆开后,可以有新的理解。请仿照示例,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对下列字进行全新的阐释。(2分)
示例: 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您:我的心上只有你。
(1)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6分)
(1)《卜算子•咏梅》词中表达陆游高洁品质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擅长刻画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的揭示主题,《观刈麦》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中全用名词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而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也有一联“ , ”,与此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与感悟 (40 分)
得分评卷人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14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束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子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 1分)
10.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分 )
答:第一问 。
第二问
。
11.句子中加着重点的“想像力”和“有计划”两个定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答: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3分)分)
事例: 。(1分)
作用:
。(2分)
13. 本文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还有一篇文章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文中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它们是(1) ,
(2) , (3) 。
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5分)
得分评卷人
( 二)阅读《把沙包丢进我回忆的风中》完成14-18题(12分)
那天小学同学聚会,忽然说起小时候玩儿过什么,大家慨叹:我们玩儿的东西那么有限,几乎不用费父母一分钱。其中一个人说,可又是那么难忘。
这个人就是我。为什么我忘记不了那些寒酸而快乐的日子呢?就像我玩过的沙包,其实早就丢进记忆的深井里了。什么时候想起,都有软软的酸疼在那里。
——放学后,我们随便谁嚷一嗓子,“丢沙包了”,都来不及吃饭,慌张地跑到一起,然后丢了起来。
两边是两个扔沙包的人,中间可以有很多人,打上谁,谁就要下来,然后替换两边的人。而那小小的沙包,不过是一个长约5-10厘米的正方形,用碎布缝制的,大多都是大人们再也不用的布头,以蓝色和绿色、灰色居多,那个年代,应该就是那种颜色吧?偶尔有一个艳丽的沙包,便遭到大家的嫉妒,也坏得快,因为里面装满了沙子。所以,有时沙包打在身上也是很痛的,可那种痛,是快乐的痛,下去的人,拼命地想打中上面的人,而在上面的人,奔跑着躲藏着,左右躲闪的过程中,快乐的尖叫一声声传来,真是快乐如风的童年,当我们带着一身臭汗回家时,想的是,明天,明天什么时候可以再玩儿?
那时,有个叫于二妮的人被我们叫做笨猪,她永远打不到别人,所以,永远是在下面丢沙包的,有一次她几乎哀求我们说:“让我上去一次吧,好吗?只要一次。”我们没有答应她,反而骄傲地说:“凭本事啊,有能耐就打到我们啊。”非常地自负。她就那样一直打着,一次也打不着,我们给她起了外号叫于二傻,只有傻瓜才一次也打不到别人。
后来我们考上不同的中学分开了,再后来,我听到的消息是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出了车祸,十六岁的于二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