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 发表于 2016-7-23 23:59:15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

  黑格尔评培根:“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
          三、邓拓论读书
          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对此,邓氏身体力行,积累知识采用笔记法。他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样,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重要的书,积累的资料就相当可观了。因此,邓拓读书的收获很大,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运用起来纯熟自如。在《燕山夜话》一书里,邓拓引经据典,谈古说今,天南海北,信手拈来,显示出渊博的知识积累。
          四、名人挽邓拓
          李苦禅、傅克挽邓拓,联嵌邓之杂文《燕山夜话》:燕山磊落;夜话千秋。
          杨述挽邓拓:丹心共见燕山夜;健笔终存天地间。
          邓拓夫人丁一岚挽邓拓:山海风波,心盟永忆;万家恨雪,云际长明。
          吴作人挽邓拓: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赵朴初挽邓拓:积毁铸奇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昭垂赤县天。
          赵丹、黄宗英挽邓拓:悼念故人,一腔直言,竟以身殉;瞻望来日,万种艰难,犹须奋斗。
          佚名挽邓拓:间气钟粤海,却因与古为邻,以忠获罪;直言话燕山,大似骂曹击鼓,照怪燃犀。
          马健民、杨沫挽邓拓:能诗能笔即真才,且休说万古奇冤,燕山夜话;为国为民皆实绩,更那堪一生心事,碧海青天。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廖沫沙挽邓拓: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单元检测
          一完成下列语言运用题。
          1.选出书写无误的一项()
          A.根深蒂固锲而不舍袖手旁观文采澡饰
          B.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此全神贯注
          C.孜孜不倦狂妄自大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D.豁然贯通地大物搏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关联词。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选择的是B,()恭喜你答对了。()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形容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选词填空。
          探索探讨探察探求探测
          ①就是说,从()物体而得到知识。
          ②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自己。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④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过程的向导。
          ⑤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
          5.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两句本单元教材以外的有关“求知”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模仿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一段话,说说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完成下列阅读题。
          (一)《谈读书》(节选)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人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9.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的结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书啊读书
          ①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不记得读没读过“看图识字”,连环画是看过的,对图的兴趣还不如对文字大。读了课文,读了小说,“文革”时读“语录”,此后就什么都读,医书也读,再以后便自己也写了。热衷于买书,买来的书倒不怎么热心读它了。书是借来的好看。直到去年底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分送亲友,很希望他们能读一遍。谁知会不会呢?
          ②人是不可能将书读尽的。有的书可读多遍(比如自己的书),有的书翻一翻就放回书架了,今生今世也许永不读它。读书原是做笔记的,记下让以后的自己读它而不必读原著。后来发现自己并不翻阅笔记,便不做了。这样可读得飞快,读得不累。
          ③所读的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若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④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差劲、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A)。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
          ⑤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了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⑥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大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宇词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采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神韵。我想,将末句中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
          ⑦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⑧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B)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⑨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发明了舞会、音乐茶座等等好东西。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英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或脚下有只烫婆于,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14.作者围绕自己的读书生活谈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你觉得下面哪种说法最能准确地概括本文()
          A.读书的乐趣B.读书的感悟C.读书的方法D.读书的苦恼
          15.从下面几段中找出能概括该段意思的句子。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和第⑧段中各有一处空白,请根据上下文选择下面的词语填空。
          手不释卷爱不释手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①段中说“书是借来的好看。”袁枚《黄生借书说》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请写出《黄生借书说》中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中的“颜如玉”指什么?为什么说读书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此书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⑥段中的“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是承接上文哪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说“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⑨写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电视等,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谈到读书“挑剔”的乐趣。作者把杜甫写李白的诗作了改动,你以为改得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喜欢“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说说你的读书习惯并做简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科学是美丽的
          江鸣
          ①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本质及运动规律观察、认识、探索与把握,进而形成的客观真理。它以知识的形式积累和传承,成为人类文明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部分。
          ②科学是美丽的,在于它揭示出自然的本质之美,窥探宇宙之奥妙。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大师们小心翼翼地揭示出壮丽的自然本质之美时的感受,像构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大师对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的虔诚歌颂。
          ③科学的美丽,在于科学家大多有美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用健全而又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其特征是永远将人放在第一位。科学家受到人们尊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有重大科学创新和发现,而且有着勤奋求真、求美的精神,是献身科学精神与良好人文素质兼备的科学家。正如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因此,强化人文精神是实现科技进步与道德统一的一条有效途径。
          ④科学的美丽,在于科学家的工作是把真和美统一起来,奉献给人类。科学的本质属性是求真。法国数学家魏尔有句名言:“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时,我通常选择美。”美籍印裔物理学家S•钱德拉塞长提出了科学判断美的两条标准:一是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二是美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体现出固有的和谐。

zkthree 发表于 2016-7-24 00:46:32


          ⑤美丽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在人类繁花似锦的科学百花园里,社会科学有着许多鲜艳夺目的奇葩。
          ⑥科学是美丽的,但美丽的东西的获取总是要付出价值的。科学探索需要睿智的头脑,更需要意志和勤奋。那些美的创造者,必须在探索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他们的汗水和心智的耗费与这美是成正比的。
          ⑦科学的美可以说是绝对的,而技术之美常表现出相对性。然而,科学是根本,技术是枝末;技术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是对科学的运用性延伸。技术可能不美,因为在人们运用科学的过程中可能将人性恶的一面张扬。比如爱因斯坦1905年发现狭义相对论的著名方程:E=mé,根本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这一美丽成果为核裂变和热核聚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人类借此制造了足以毁灭自身的核武器。
          ⑧科学技术的美丽,归根到底还在于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世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实惠。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3年第4期)
          24.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而又辩证地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科学美丽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所说的“科学”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能说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的一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能说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的一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中哪几段文字回答了“科学到底美在哪里”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除道理论证之外,文中第②③④段运用最突出的一种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中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按照作者的观点,原子弹也美丽吗?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请你另举一例,证明第⑦段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下列作文题。
          34.题目:以“求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文题;字数600字左右。
          05第五单元夏传华
          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3.明白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2:26:19


          阅读探究:
          17.智取生辰纲
          语言卡片
          1.生字
          趱行zǎn虞候yú嗔怪chēn尴尬ɡānɡà
          恁地nèn怨怅chànɡ忒tuī怄òu
          逞辩chěnɡ喘气chuǎn鬓边bìn罗唣luózào
          2.雅词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端的:真的,确实。
          逞辩:卖弄口舌。
          勾当:事情。常指坏事情。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窥望:暗中观察。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2:49:51


          3.叠词
          喃喃呐呐絮絮聒聒劈头劈脑气喘急急喏喏连声眼睁睁
          4.古今异义的词
          做大吹嘘口浅智取影值得胡乱
          左右不争不道得计较陪个小心强人
          5.被淘汰的词语
          聒噪过口恁地巴到搬口去休吃嘴
          句段品味
          1.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品味: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提供必须的环境,“酷热难受”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张
          本。如果没有了“酷热”,则杨志与厢禁军的矛盾,吴用等人的智慧都会没有办法表现出来。
          2.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稀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品味:根据地形特点,安排众人的行走停歇,写出了杨志的精明与谨慎。熟悉江湖特点的杨
          志,明白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强盗出没,所以安排作息时间总是极力避开这些容易遇到强
          盗的时间和地方。
          3.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品味:正面写出了杨志的性格中,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一面。杨志为了报答梁世杰的知遇之恩,更为了以此作为实现“博得个封妻荫子,为祖宗争一口气”的人生理想。可是由于他太在意生辰纲了,唯恐路上有失。却又没有注意手下人的感受,对手下的人“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并且对老都管与两个虞候也是恶言相向。就这样,由于杨志的性格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终于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为生辰纲被劫惹下了祸根。
          4.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
          品味:这是杨志与老都等人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对话描写将老都管的含沙射影与杨志的理屈词穷比照得十分鲜明。这一场冲突以杨志的失败告终。可惜杨志一路小心,处处防贼,可贼到了眼前却有眼难辨,反被同伴奚落一场。众军汉的“笑”大有深意,是胜利的笑,更是出了一口怨气后,得意的笑,是在笑自己,也更是在笑杨志。
          5.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
          品味:“自去一边”用得准确精当并且传神。它形象地传达出了杨志自此已是脱了集体,成了孤家寡人一个的信息。由此推出杨志任务失败已是势不可挽。
          6.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至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了,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品味:选文从问酒——买酒——吃酒——下药四个层次写来,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第一层“问酒”是卖酒人白胜欲擒故纵,故意以不买来调动众军士的味口,来使杨志放松警惕。第二层是买酒,众好汉装着与卖酒人不相识,用普通客商一样与卖酒人讨价还价。第三层是“吃酒”,众好汉围着酒桶你一瓢我一碗的大解其馋。作者不写众好汉将酒桶挑到自己的枣车边,而写从枣车里取来椰瓢与枣子,当着杨志等人的面饮酒,似乎是想向杨志证明什么?第四层写“下药”,买酒的想占便宜,买酒的斤斤计较,完全像平常小贩一样,可就在这一走一来,一争一夺之间,一桶好酒已成了药酒。如此四层都在给杨志等人做戏,都在引诱杨志等人入彀。最后众军士及老都管终于经不起引诱,杨志也终于被迷惑,这一段所写,是晁盖等人能否夺取生辰纲最关键的一步。段落的每一个层次都表明了吴用的每一个策略。
          课文赏析
          全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辰纲”来展开的。矛盾的双方,一方是护送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是想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从杨志一方来看,护送生辰纲是他感恩图报的机会,将生辰纲安全送进蔡府,是他实现理想的开始。一路上小心应付,安排行走停歇等作息时间,旅途中谨小慎微决定行走路线。只可惜杨志等行走的时间是在五月与六月最炎热的季节,行走的路线要经过人烟稀少的莽莽丛林,队伍之中有虞候心中怨怅,老都管的左右制肘,这样天时、地利、人和杨志一样未得,不得不落入吴用等人的算计之中,最后以失败告终。
          从晁盖等人来看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加上吴用等用尽计谋,其余几人通力合作,最后终于不费一刀一枪,计赚生辰纲。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天气酷热难当,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位军士的矛盾,为后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高潮。第一部分处处铺垫,处处蓄势,第二部分则以第一部为基础,展示了事物的结局。
          全文写法特点鲜明,伏笔照应运用自如。如前文写“酷热难当”,“热了行不动”,“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这些都为后文写军士热得“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作了铺垫。再如前文写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了藤条要打”,则与后文写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脸打去”,“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相照应。这样相互照应,较完整也刻画了杨志粗横野蛮的性格。再如前文写“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更骂人’”。老都管说:“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急,心内自恼他,就为后文的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及“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这样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蓄势力,不仅使得后文能很好的张扬,而且能使全文浑然一体,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志对行走时间的安排,对队伍指挥权的要求充分表现了杨志的精明与小心。作者未着一句评价,读者都能清楚杨志确实精明能干。杨志对众军士的语言与动不动就挥舞藤条的动作,又如实地写出了杨志的粗暴野蛮。作者同样的地未加一字评价,但一个粗暴蛮横的军官形象已站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时,读者也明白杨志的这种对士兵不加以体恤,对老都管、虞候不会改善关系的作法必然会导致杨志的失败。并且文章用如此精明能干的杨志遭到失败的事实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文章这样一种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动去表演的写作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地再创作的思维空间。
          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杨志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时间。但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当“老都管喝道‘杨提辖,瞧,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杨志被老都管几句喝斥,一下子就被打在七寸上,说话也没有了理直气壮。到后来被老都管抢白时却只能说“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从以前的喝了来骂了去,到这时的近乎央讨的语言,着实可以看出杨志想得志,却又不得志,在夹缝中生存,处处受制于人,实在有些可怜。
          另外,文章中的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白描手法都很特色。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至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子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了,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找出一处写众军士馋涎欲滴的细节描写。
          3.文中划线的一句话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
          4.“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一句的含义是:
          5.如果将段中的“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的坐地乘凉改为“高声吆喝,张罗买卖”,那效果怎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五元钱的故事
          ①5元钱能够干什么?那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4岁的女儿听见了,大声地说可以买两支冰淇淋。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想起了你亲和5元钱的故事。
          ②那一年父亲上完小学,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正当他满怀希望地迎接新学年到来的时候,我爷爷对他说,别上了,在家里割草吧。父亲的梦一下子被打碎了,他整日地哭泣,并拒绝于任何事情。爷爷没有办法,最后说,你自己挣够学费,你就上。
          ③学费是5元,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只是两支冰淇淋的价格,但对30年前的父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爷爷说这句话其实压根儿就没想让父亲去上学。
          ④父亲沉默了好多天,最后他拿起镰刀,第一次向命运挑战。他冒着盛夏的酷热,钻进田间地头给生产队割青草,有时一天下来割的青草捆起来比他人还高,足有100多斤。100斤青草,生产队给算5个工分。那一年一个工分大约合5分钱,这样父亲最多的一天能挣到0.25元了,20多天就能挣够5元钱。他一遍一遍地计算着,仿佛一个登山者不断地抬头看着距离山顶的路。最后,父亲离自己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割100斤青草,就凑够5元钱了。
          ⑤那一天早上父亲起得特别早,他激动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已身处课堂,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最后他感到头晕脑胀,迷迷糊糊举起镰刀一下子割在了自己的腿上,血从他的腿上流出,他倒在了地上。等他从病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县一中已开学半个多月了。而爷爷也说,为了给他治腿伤,花了十几块钱,学上不成了。
          ⑥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跟父亲要钱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不给。甚至在外求学时,我想喂一喂肚子里的馋虫却说谎要订复习资料的时候,父亲也从未问过我什么,而是即使东借西凑地也把钱如数寄来。直到有一天,父亲给我讲了5元钱的故事,我后悔地跑到校个树林里,把头撞到一棵小树上,让疼痛减轻我内心的愧疚。从那时起,在校期间我便再也没有吃过食堂以外的任何食品了。
          ⑦我感谢父亲给我讲的故事,让我再告诉我的女儿吧,也许长大了她会说元钱能做很多事情,甚到,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选自《大众日报》,作者:李丛峰)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第五段中与第二段“父亲的梦”相照应的一句是:
          3.第四段文字叙述时运用了一些具体的数据,这样写有何作用?
          4.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话的含义。
          5.说说你对“把头撞到一棵小树上,让疼痛减轻我内心的愧疚”一句的理解。
          6.指出末尾一段文字的表达作用。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在《水浒》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晁盖等人取得生辰纲后,便连珠串似的牵出一大批英雄聚义梁山泊。也就是说梁山水寨的英雄之所以聚集梁山泊。除了义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动机,那就是财。建议你自主阅读《水浒》中晁盖等人取生辰纲的有关章节,然后与同学讨论,谈谈你对晁盖等梁山英雄的看法。
          探究心得:
          18.杨修之死
          语言卡片
          1.生字
          屯兵tún庖官páo禀请bǐnɡ主簿bù辕门yuán
          酥sū讫qì簏lù谮害zèn惑乱huò
          麾军huī绰刀chāo佯怒yánɡ惇dūn阜fù
          2.雅词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造言:制造谣言。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zkfive 发表于 2016-7-24 04:24:10


          昼寝:白天睡觉。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惑乱:使迷惑混乱。
          绰刀:取刀。拿刀。
          骤马:快马。
          高阜:高高的土山。
          3.精美的四字短语
          犹豫不决有感于怀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恃才放旷
          不置褒贬终夜不息对答如流诈败而走麾军回战
          拈弓搭箭翻身落马弃弓绰刀奋力向前就令班师
          4.含有双关意味的词语
          鸡肋肺腑梦中一合酥
          5.表现曹操对杨修感情变化的短语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俞恶之俞恶之
          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推出斩之
          句段品味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品味:起笔不凡,写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做事发生的背景。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品味: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总起下文的内容,是插叙部分的总说句。“数犯”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致斩的原因。
          3.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品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可也暗示了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思维敏捷,能洞察秋毫,却不知道忌口,怎么会不招致杀身之祸?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4.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品味: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zkthree 发表于 2016-7-24 05:47:08


          5.曹操既杀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品味: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
          6.方忆杨修之言,随将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品味: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极有讽刺性,前后有两处“厚葬”,不过是惺惺作态,作给活人看,收买人心罢了。
          7.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zktwo 发表于 2016-7-24 06:48:06


          品味:这一段叙述的是杨修致死的原因。是曹操与杨修矛盾冲突的直接体现。全段分三层写来,先写杨修所得号令是“鸡肋”,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表现杨修的聪明与思维敏捷。次写夏侯惇“收拾行装”,从侧面表现杨修判断正确。最后写“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既写了杨修聪明,又暗示了杨修的话影响之坏。为杨修被“推出斩之”抹上了重重的一笔。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上也很有特色。段中杨修那自恃才高,粗疏放旷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为行军主簿,虽洞晓主帅意图,可在军营中未得任何指示,便收拾行装,使得诸将都涣散斗志,准备归程,确实惑乱了军心。仅此一点,被“推出斩之”也毫不冤枉。何况还有其他原因呢?另外,夏侯惇一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是在赞扬杨修,也是在宣判杨修的死刑,试想,曹操奸雄如此,怎会允许有事事都测得自己心思的人在身边存在?
          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来刻画人物。第一部分从开头“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必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杨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zkthree 发表于 2016-7-24 07:28:32


          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正叙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待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从文章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愈恶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等语句中就可以得知。
          插叙在文中有两个作用:其一为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它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杨修、曹操的性格,充分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揭露封建统治者忌才的心理和扼杀才智之士的行为。其二,是文章美点的需要,正叙与插叙相结合,它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杨修之死》以杨修被杀害为开端,以杨修被曹操忌恨为中心线索,以杨修被曹操厚葬为结局。文章开头精彩,中间丰富,结尾有力,章法井然,首尾呼应。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
          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
          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
          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
          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看出了作者的情感是:
          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于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人问题时,所为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须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幼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摘自《聪明反被聪明误》)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杨修依附曹植的原因是:
          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4.从文章的侧重点来看,本文的侧重点是:
          5.谈一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zksix 发表于 2016-7-24 08:50:44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说他妒贤嫉能;有人归之于杨修说说,他恃才放旷,咎由自取,建议你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谈一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论时可以引用一些其他人物的类似的资料。
          探究心得:
          19.范进中举
          语言卡片
          1.生字
          带挈qiè烫酒tànɡ惹rě醺xūn腆tiǎn
          啐cuì嗑hē簇拥cù踹chuài磕头kē
          绾wǎn皱zhòu攥zuàn瘟wēn桑梓zǐ
          2.雅词
          作揖:行拱手礼。
          倒运:倒霉。
          积德:迷信的人指为了求福而做的好事。
          带挈:提携。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正经:端庄正派。正式的,合乎一定标准的。
          脸面:情面,面子。
          见教:指教。
          烂忠厚:忠实厚道得没有出息。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厉害。
          尖嘴猴腮:形容人长相难看。
          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得要领,不知该怎么办。
          火候:写文章的功夫。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央及:请求。
          东张西望:形容四处观望。
          商酌:商量斟酌。
          淋淋漓漓:形容水往下流的样子。
          烧汤:烧热水。
          权变:随机应变。
          计较:追究责任,责怪。
          体面:体统,有身分。
          攀谈:拉扯闲谈。
          桑梓:家乡,故乡。
          轩敞:高大,宽敞。
          3.近义词组
          舍与——把与脸面——体面失时——倒运规矩——体统
          浑家——媳妇教导——见教盘费——盘缠商议——商酌
          宗师——房师同案——年谊作揖——打躬品貌——相貌
          世先生——世兄弟狗血喷头——摸门不着

zktwo 发表于 2016-7-24 09:26:58


          4.精美的四字短语
          拱手作揖平起平坐正经脸面千恩万谢惹人笑话
          狗血喷头万贯家私尖嘴猴腮摸门不着东张西望
          不由分说两手黄泥淋淋漓漓哭哭啼啼喜从天降
          至亲骨肉谨具贺仪年谊世好何足为奇今非昔比
          5.表现胡屠户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的词语
          我自倒运积了德,带挈你吩咐女婿吃的醺醺的横披衣服
          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脸上狗血喷头杂七杂八又骂一顿
          油晃晃的衣袖凶神似的心里懊恼肾婿老爷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低着头扯了几十回再三不安
          躲进女儿房里攥在手里舒过来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姑老爷千恩万谢笑迷迷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