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练习题及答案
第20课 秋 水1、根据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 )涘( ) 渚( ) 仲尼( )殆(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③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找出描写河、海的句子。
描写河的句子:
描写海的句子:
4.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5.填空:
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5.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五位名人,各写出他的一条名言。
7、请你写出表达豁达胸襟的诗句。(不少于2句)
8.“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第20课 秋 水(第二课时)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泾jīng 涘yǐ 渚zhǚ
B.泾jìng 涘sì 渚zhě
C.泾jīng 涘sì 渚zhǚ
D.泾jìng 涘 yǐ 渚zhě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径流 渚崖 辩别 望洋向若
B.泾流 劝谏 旋转 欣然自喜
C.争辩 穷匮 孀妻 遗笑大方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曰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泾流之大:
②不辩牛马: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意义。
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②东面而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 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 发于南海 止于北海
D、 仰而视之 子知之乎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 有人
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练实不食 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 鲲鹏斥鴳(yàn)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①扶摇②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③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抟:环绕,回旋。 ②扶摇:风名,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③斥鴳:斑鸠之类的小鸟。
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穷发之北。( )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
③此亦飞之至也。( )
④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②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7、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与此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故事是: (用成语回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请以“做法”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
(2007.茂名市)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第21课 愚 公 移 山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智叟( ) 雍南( ) 朔东(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7、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本文的体裁属于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之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 (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请以“愚公精神”为话题写一段话。
(2008.烟台市开发区)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惩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 译文: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2分)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 第③层: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
(4分)
第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立有间( ) 有疾( ) 腠( )理 寡人( )
好治不病( ) 桓( )侯 不应( )
汤( )熨( ) 骨髓( ) 遂( )死
2、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节选自 ,作者 , 时代重要的 家。他的著作,集先秦 家学说的大成。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 。
3、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立有间 ( )
A、有一会儿 B、一会儿 C、中间
②不治将益深( )
A、更加 B、更加深入 C、更加厉害
③桓侯故使之问之( )
A、故意 B、特意 C、才,又
④ 望桓侯而还走 ( )
A、往回走 B、转身就走 C、转身就跑
⑤针石之所及也 ( )
A、达到 B、及时,来得及 C、连词,无意义。
⑥司命之所属 ( )
A、属于 B、管辖 C、家属
⑦臣是以无请也 ( )
A、求 B、邀请 C、问
⑧奈何也 ( )
A、怎么办 B、没办法 C、拿(事或人)……没办法
⑨ 使人索扁鹊 ( )
A、线索 B、寻找 C、绳索
⑩桓侯遂死 ( )
A、马上 B、已经 C、于是 ,就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立有间 古义: 今义:
②居十日 古义: 今义:
③益深 古义: 今义:
④索扁鹊 古义: 今义:
⑤故使人问之 古义: 今义:
⑥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5、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汤熨之所及也 通( ),译( )。
② 望桓侯而还走 通( ),译( )。
③齐之所及也 通( ),译作( )。
6、将正确的译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A、医生喜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喜欢把治疗没病的人作为功劳。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A、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走。
B、扁鹊看见桓侯就往回走。
C、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侯故使人问之。( )
A、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B、桓侯故意派人问他。
C、侯这才派人问他原因。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A、(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没有办法了。
B、(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办的事,没有什么办法了。
C、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⑤ 臣是以无请也。( )
A、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B、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
C、我所以就不再说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②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与“不治将益深”中的“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B. 良师益友 C. 日益发展
2. 用一个成语概括蔡桓公的所作所为,这个成语是 。
3. 扁鹊初见蔡桓公,为什么“立有间?”
4. “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
②
6. 蔡桓公的病情步步严重,文中的词语是“在 ”, “在 ”,“在 ”,在“ ”我们常说的
(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小故事。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请以“由讳疾忌医所想到的”写一篇短文。(150字左右)。
2007.连云港市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何惧而匿
(2)浩然再拜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4)欲荐诸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5.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第23课 捕蛇者说(第一课时)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啮 ( ) 挛 ( ) 瘘 ( )
疠 ( ) 募 ( ) 嗣 ( )
蹙 ( ) 殚 ( ) 徙 ( )
踣 ( ) 隳 ( ) 恂 ( )
俟 ( ) 号呼 ( ) 腊之以为饵 (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可以已大风
(2) 岁赋其二
(3) 吾祖死于是
(4) 若毒之乎
(5) 君将哀而生之
(6) 则久已病矣
(7) 乡邻之生日蹙
(8) 汪然出涕
(9) 谨食之
(10) 时而献焉
(11) 以尽吾齿
(12) 虽鸡狗不得宁焉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非死/则徙耳。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 翻译: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下面句子中不是直接说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是( )
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C、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看出来。
3、 “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代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用了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
,论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理论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补足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6、文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7、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8、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9、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10、有文段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11、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1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13、就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使《捕蛇者说》的现象不再重演。
第23课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
1、说说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
(1) 太医以王命聚之
(2) 言之
(3) 君将哀而生之
(4) 若毒之乎
(5) 悍吏之来吾乡
(6)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 “而”的用法有:A 表并列关系 B 表修饰关系 C 表转折关系 D 表承接关系,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 黑质而白章( )
(2) 得而腊之以为饵( )
(3) 恂恂而起 ( )
(4) 时而献焉 ( )
3、 解释下列特殊字词的用法
(1)古今词义
可以已大风
汪然出涕
向吾不为斯役
已尽吾齿
(2)通假字
谨食之
(3)词类活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4) 一词多义
然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赋 岁赋其二
复若赋
食 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若 若毒之乎
貌若甚戚者
毒 若毒之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已 可以已大风
则久已病矣
于 余将告于莅事者
积于今六十岁矣
吾祖死于是
苛政猛于虎
7、 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
(1) 君将哀而生之乎?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之乎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若毒之乎 又安敢毒焉
D 时而献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久已病矣 病入膏肓 B 又安敢毒耶 肃清流毒
C 以尽吾齿 唇寒齿亡 D 殚其地之出 殚精竭虑
3、晋代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生活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下各句与这句话对比最鲜明的一句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殚其地之出 C 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D 呼嘘毒疠
4、文中蒋氏的自诉,主要用捕蛇的“利”与赋敛的“不幸”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种对比的一项是( )
A 悍吏的蛮横与乡邻的骇然不宁。
B 乡邻的“非死则徙”与蒋氏的“以捕蛇独存”。
C 蒋氏的“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的“旦旦有是”。
D 蒋氏的“弛然而卧”与乡邻的“虽鸡狗不得宁焉”。
5、翻译句子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7、蒋氏的这段“陈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表述)
8、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9、蒋氏的自诉哀而不伤,唯起布尚,反而使人愈觉得悲痛。试举例说明。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一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天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搂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本文是柳宗元 中的第一篇。
2、翻译下列句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恒惴栗”?
4、在本文中,作者寄情山水来排遣忧惧之情,所以在写山川景物时,融入了主观感受,在其他古文中也有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请试举一例并作分析说明。
本文选择了一个从事特殊劳动的人──捕蛇者,让这位捕蛇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写赋敛之毒。今天,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请你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说一段话。(100字左右)
2007淮安市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2.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第24课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
燕然( ) 侯骑( ) 云鬓( )
探看( ) 徘徊( ) 宫阙( )
绮户( ) 婵娟( ) 夜泊(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 )
(2)征蓬出汉塞 ( )
(3)烟笼寒水月笼沙 ( )
(4)晓镜但愁云鬓改 ( )
(5)青鸟殷勤为探看 ( )
(6)把酒问青天 ( )
(7)不应有恨 ( )
(8)隔江犹唱后庭花 (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