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回复: 1

备战2013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十)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三六)成祖不杀孝孺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①
即事不计,当死社稷。译文:。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①即使兵败,也应当为国家而死!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一三七)洪迈论六国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狃:贪。①卒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译
          文: .②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译文:
.①终于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贪心于从打宋国中获得利益
          (一三八)牛弘宽和(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称隆。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B .传语小辩 辩:有口才C .直答云 直:直接D .读书不辍 辍:停止
          2 .下列句子中的"谢"字与"退还拜谢"中的"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B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C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车服卑俭②讷于言而敏于行③上尝令其宣敕④愈称其质直
          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 .下面对牛弘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弘的故事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释。B .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说自己忘了,这种官场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 .牛弘待人宽和,其弟酗酒杀了他的牛,尽管妻子再三诉说,但他不变脸色,照常读书。D
.牛弘的"大愚"是其"大智"的体现,大愚能体现出他的品质。
          (一三九)崔浩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着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拒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选自《北史崔浩传》)[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3 2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B .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C .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D .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②引以为流觞曲水B .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①未若假之水道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 .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②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B .①不为穷通改节若此。②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C .①勿令西过。②多以微过得罪。D .①臣观其意,必自入关。②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劲躁之人,不顾后患。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③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④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 .①③⑥ B .②③⑤C .①④⑥ D .②④⑥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顺应环境,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 .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 .崔浩不仅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而且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 .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译文:
          ( 2 )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5 10:09 , Processed in 0.06338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