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一个名校的诞生都有哪些潜规则?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1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一个中学校长之前写的文章,揭露了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值得思考,看完不由得让人从多方面思考,什么样的名校值得读?下面是这个校长的文章内容:
       
          在什么都可以速成的当今时代,名校也可以如我是歌手一般一夜成名的——而这也正是一些校长的梦想。在不少学校,都有这样的口号:“三年打造名校!”我实在搞不懂,“三年”如何“打造名校”?但后来我终于搞懂了,名校的确是可以“催熟”的。
       
          有一所学校,过去默默无闻,但近年来声誉鹊起。校长到处讲他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的办学经验和业绩——去年高考一下就“培养”出一个“状元”,还有7个学生考取清华北大!
       
          但该校一老师私下告诉我:“别听他胡说,假的,假的!”
       
          我吃惊地问:“难道你们学校去年的高考状元是假的?难道那7个清华北大生是假的?”
       
          他说:“前年高考,我校有一批学生上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但没有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于是学校动员这些学生放弃录取,复读一年,学校免去他们学费、生活费等所有的费用,另外还给每人每月一笔不低的生活费。这些学生本来成绩就很拔尖,经过一年的‘回炉’,去年高考分数自然个个都高得不得了!状元就是这样来的,7个清华北大生就是这样来的!然后学校又花钱买了好几家媒体,高调宣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一下子就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于是学校就成‘名校’了!”
       
          原来如此!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的时候,又巧妙地作弊……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呀,狠抓两个什么什么呀,落实三个什么什么呀……第二年招生时候,学校大门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
       
          如果你给这样的校长谈什么陶行知的“真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他会笑你“太天真”和“过于理想化”。在这些校长看来,只有狠抓死揪,才是教育;升学率就是学校的一切!学校就是靠这成名的。为了这,可以不择手段地收购优生,撵走差生。当然,这些话,他绝不可能对着电视摄像机说的。
       
          但我从心底鄙视这样的所谓“名校”!
       
          虽然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哪个城市得高中,但是每个学校还是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不择手段挖优秀生源,重金“收购”优质生源。说实话,这样的学校,哪怕真的是名校,我也不会想考虑。我孩子毕竟不是出类拔萃冒尖的,在这样的学校,或许不会太受重视,也只是平凡中的大多数,如果名校的成绩都是优质生源创造出来的,和我孩子又有多少关系呢?这样的名校,我想我是不会想去读的。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7 00:25 , Processed in 0.06511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