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回复: 1

2012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分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7 1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题延续了2010年和2011年试题的基本模式,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20分,考试内容分四大板块,即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试题紧扣新课标,重点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题量适中,难易适中,试题的覆盖面较广,无偏题、怪题。
          第一板块是“积累与运用”,共7个小题,满分28分。
          第1小题为选择题,考查字音,与2010年和2011年相同,完全延续了2011年的格式,即选择“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而且每组都是三对多音字或形近字,与2010年的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相比,难度增加了。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字,都是使用频率和出错率较高的词语,且大多数都源自教材,没有生僻字词。
          第2小题辨析字形,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与2010年2011选择“有错别字”一项相比,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是考查的内容均为常见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如10年的“寒暄”的“暄”不是“喧”;11年的“明信片”的“明”不是“名”,“变本加厉”的“厉”不是“利”;12年的“汗流浃背”的“浃”不是“夹”,“以逸待劳”的“待”不是“代”,“出谋划策”的“划”不是“画”。完成类试题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寒暄”的意思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只有掌握了词语的正确含义,就能从容应对此类试题。
          第3小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延续了2011年的考查内容。考查的词语既有近义实词,如11年的“见证”和“印证”,“铸就”和“造就”,12年的“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传承”和“传递”;还有关联词语,11年是“只有……才”和“只要……就”,12年是“因为……所以”和“即使……也”。这类试题是将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突出考查学生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和语感,因此,准确把握词语含义,正确区别近义词的不同,并能紧紧结合语境去选择,是完成此类试题的关键。
          第4小题是古诗文默写,从题型上和分值上都延续了2010年和2011年的模式。考查的是诸葛亮《出师表》(九上)、龚自珍《己亥杂诗》(八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八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和陆游《游山西村》(九下)等。2010年考查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七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八下)、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八下)、杜甫的《春望》(八上)、李煜的《相见欢》(八下)。2011(第5小题)年考查了《论语》(七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白居易《观刈麦》(九上)、李贺《雁门太守行》(九下)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上)。上述内容均出自教材,只要学生平时加强背诵并能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这些题都不应该失分,如果失分,主要原因是记忆不清或写错别字。
          第5小题是名著阅读考查题,题型为仿写,考查的对象是《水浒》、《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和《名人传》。2010年(第6小题)考查的是《水浒》中的林冲和鲁智深,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填写,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名著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考题限制太严,学生即使看了《水浒》,能将某一人物的情节按顺序记清也不太可能。2011年改为了选择题选择“有错误”的一项,考查的对象有《西游记》、鲁迅的《父亲的病》《项记》《狗·猫·鼠》、《鲁宾逊漂流记》和《格林童话》,看似容易了,其实难度增加了,理由是学生对鲁迅的几篇文章和“衍太太”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白鲁迅先生对衍太太“明褒暗贬”的态度,因此失分在所难免。2012年改为仿写,虽然示例中要求写三个人物,看似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有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水浒》,所以难度一下降低了许多,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按照示例仿写,就应该不会失分。
          第6小题和第7小题均为综合性学习考查题,共10分。第6小题第(1)题是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基础知识的了解,尤其是新闻基本要素及其特点的把握,如果学生明确标题与导语的关系,此题不应该失分。第(2)小题是修改语病,考查学生介词使用的基本能力和语感能力,只要学生平时有较好的语言习惯和基本功,完成此题在情理当中。
          与2010年(第7小题)和2011年(第7小题)的综合性学习考查相比较,2012年的题难度加大了许多。2010年是根据二则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以及根据材料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串联词,总分是8分,对初中生来说完成上述题难度确实不小。2011年的满分是7分,第(1)小题是要求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一个词一分,除了“即时”外,其他三个词都好找,因为总共四句话,第一句还是个总领句,一般情况下应是一个特点一句,但在第三个句里包含两个特点(“即时”和“真实”),给学生可能多少会带来一些障碍,此题4分。第(2)小题是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考查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画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用“@”构成的喇叭,寓意微博和声音,下面是许多人在推举着,寓意非常鲜明,此题3分。
          2012年第7小题延续了2011年的介绍漫画内容之类的题型,只不过变成了从两幅画任选一幅,而且是从寓意、构思等角度为节水宣传写一段推荐语,60字左右,5分,此题类似一篇小作文。漫画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此题欲得满分不易。
          从题量的增加到分值的提高,足以说明语文的重点越来越偏重于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第5小题,2分)和2011年(第6小题,3分)连续出现的句子排序题,2012年没有出现。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难度虽不是很大,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的要求不能降低。
         
        小编推荐:
        4fe9a12cbf9f0.shtml (49.65 KB, 下载次数: 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7 1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板块是现代文阅读,两篇文章,9个小题共28分,与2010年和2011年相同。第一篇文章是王周生的旅欧见闻,曾发表在2011年11月30日的《文汇报》上,后被《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转载于2012年第5期。文章讲述了一位爱尔兰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清晨主动接近穿着肮脏衣服乞丐为乞丐送去早餐并与之玩耍、拥抱的感人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中外母亲对子女教育的不同理念,发人深思。5个小题16分,与10、11相同。第8小题“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与10年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和11年的“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基本相同,重在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和语言概括能力。第9小题是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好的题目的多重含义的分析和理解,此题学生一般都能答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阅读兴趣”两点,而往往会忽略桥的象征意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这也恰是本文的主题所在。此题与10年的第11小题“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和11年第9小题“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属于同一类题,只是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第10小题是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旨在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3分。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的两点要求,一是“体现细节的词语”,二是“结合具体内容”,前者要求找准答题点,后者要求找准切入点,这样就能避免答题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11题是探究中年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4分。中年妇女是文中两个孩子的母亲,虽不是文中的主角,但对故事情节的发生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中年妇女就没有故事的发生。读完此文,学生只要明白母亲让孩子接近乞丐的良苦用心,就会知道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且教子有方的伟大母亲。此题与11年第12小题分析“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一类题型。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对人物的分析和认识一定要抓住关键点,不能面面俱到。第12小题是“结合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属于补写类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作此题时,所写景物必须紧扣主题和意境,也就是说所写景物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为表现主题和意境服务,有画龙点睛之妙。同时,语言要简洁,明快。本题与10年第9小题补写“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属于同一题型。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是说明文《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2011年是议论文《坚持“一件事原则”》,2010年是议论文《匠人与大师》,均为4个小题12分。第13小题是“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第①段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加之既有描写也有说明,学生一般都能据此回答出至少两点。第14小题是分别归纳③④⑤段内容,3分,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且有了题干中②⑥段的示例,只要仔细阅读文章,此题不易失分。第15小题是写出文中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关于说明方法,学生对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不会陌生,而这几种在本文中都有运用,其作用更是简单明了。第16小题是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的特点的理解和分析,3分,要求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此题属于常规考查题,关键在于学生首先要明确“准确严密”一般是指限制性的词语的使用,而“生动形象”多指修饰性词语使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例句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与2011年的议论文阅读题相比,今年的说明文阅读题难度降低了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做到审题认真,做题规范,书写干净,都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阅读分析题历来被师生们认为最不易的高分的试题,这里既有出题者所给答案的“独断专行”,也有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如不重视对学生阅读和感悟能力的培养,用字词句的分析替代对语段的整体把握,将文章条块化的琐碎分析等,这样就导致了考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考试中自然就很难得到满意的分数。
          第三个板块是古诗文阅读,6个小题共14分,与2011年相比少了1分。古文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与《资治通鉴·周纪一》配读,2010年是《岳阳楼记》选段与《渑水燕谈录》陪读,2011年是《小石潭记》选段与《游青溪记》陪读,均为一篇课内,一篇课外,4个小题,10和11年为11分,12年为10分。2012年的第17小题考查实词“地方”和“蔽”,2分。第18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在文中的意思,2分,【2010年为两个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微斯人,吾谁与归”,4分。2011年为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分。】此题难度不大,只要抓住关键词“面刺”即可。第19题是说出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分,考查学生对本文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就是邹忌为了达到讽谏的目的,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逐渐上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度,机智巧妙,水到渠成。第20小题是综合两段选文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表述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课外简易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延续了2010年和2011年的题型和难度,对考生的文言文基本功的要求较高,也是比较容易失分的题型。
          古诗阅读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2个小题,4分,与2010年和2011年一样,【2010年是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其五),2011年是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其一)。】第21小题考查的是诗歌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没有难度可言。第22小题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与2011年考查“破”与“挂”二字妙在何处不同,今年是从修辞的角度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试题也更加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学生作此题时,学生首先要读懂诗歌每一句的基本含义,要明确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然后在诗句中找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四版块是作文,依然沿袭了多年的二选一命题,而且作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第一个题是命题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可以写的内容很广,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材空间。【2010年和2011年均为半命题,分别是“我身边的    ”,和“怀念       的日子”】第二个题目是材料作文,选准角度,自拟题目,给学生发挥和施展语文才华的空间更加广阔自由,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材料寓意深刻但又很明确,在理解上不会有障碍,关键是要明确“造房子的梦想”与“砖头”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可。
          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包括书写能力、理解提炼材料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布局谋篇能力等,提高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各个环节规范指导,严格要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用心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作文。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天下,这话虽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作文在整个试卷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取代。
         
        小编推荐:
        2012年河南省中招试卷及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18:08 , Processed in 0.088939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