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9|回复: 0

2016中考语文:时文阅读素材选辑(一)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6-28 12: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中考语文:时文阅读素材选辑(一)
          一、犬儒主义者的精神蜕变
       
          近几年,犬儒主义成为流行于中国知识界的热词。文化人或者用它自嘲,或者以之讥讽自己的同类。在这两种用法中,它都是贬义词。
       
          不过,使用这个标签的人大都在望文生义:犬者,狗也;儒,文人的雅称,知识分子的别名。把狗和文人联系起来,显然具有明显的贬损意味。受此暗示,他们喜欢用它意指某些猥琐的精神状态:随波逐流,蝇营狗苟,卑躬屈节,玩世不恭,等等。然而,望文生义终究不可靠。面对翻译过来的词汇,它更可能意味着完全的误解。由于某些原因,翻译家有时也会制造幽默,譬如将白人哲学家的名字译成黑哥儿(后来改成黑格尔了)。事实上,犬儒主义这个称号有两个来历,但均不蕴含贬义:其一,其创始人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称为"快犬"的竞技场发表演说,其二,该学派的人像狗一样生活简朴。前者是个中性的表述,后者则近乎赞美。
       
          根据流传下来的材料,早期的犬儒主义者虽然被称为狗,但绝非猥琐之辈,相反,他们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高贵。其中,希腊大哲第欧根尼曾展示了典型的犬儒风度。此君平时住在木桶里,以讨饭为生,但怡然自得。有人讥笑他活得像条狗,他也丝毫不感到窘迫。有一次,凯旋归来的亚历山大大帝前去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没想到他的回答极为干脆:"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意味深长的是,亚历山大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倒对随从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显然,在亚历山大眼里,这位大哲尽管性情乖戾,但却表现出足以自己匹配的高贵气质。不过,第欧根尼绝不是在摆谱,而是在实践他所追求的道德法则: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中解放出来。不幸的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可谓珍稀物种。为了与自己的理想伙伴相遇,他曾经在光天化日之下提着灯笼在城里游走:"我在找一个真正的人。"毫无疑问,在第欧根尼的词典中,
       
          犬儒主义是高贵、自由、独立的同义语。对于这样的犬儒主义,我们恐怕只有敬仰的份儿。可以想见,倘若第欧根尼的传人一直拥有这种风骨,犬儒主义将是永远的褒义词。不幸的是,假设总归是假设,犬儒主义还是发生了令人扼腕的蜕变。事实上,在早期犬儒主义那里,危机已经潜伏于貌似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中。它单纯寄希望于道德上的操守,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法则;满足于说不,但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这种凌空高蹈的风格,愤世嫉俗的态度很容易演变为玩世不恭,蔑视规范的处事方式则会滑向虚无主义;如果说在其出现之初,成员们还可以凭借信念的力量保持精神的高贵,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后来者难以维系灵魂的尊严。面对世俗的诱惑,他们往往欣然笑纳。为了安慰自己,这些怪才们不得不玩起了文字游戏。在他们看来,既然没有什么是了不得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是要不得的。于是,高贵和卑贱的界限消失无踪,区别善与恶的尺度被遗弃,随波逐流成了生活的常态。
       
          从表面上看,潇洒的风姿仍在,旷达的性情犹存,睥睨世俗的傲气依旧四溢,但只剩下皮毛和伪装。他们尽管依旧妙语如珠,却已经掩饰不住精神上的颓势。特立独行的犬儒主义者已经消失无踪,剩下的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依旧是世人眼中的犬,但已经不再具有第欧根尼式的野性和力量。就此而言,王尔德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最终,犬儒主义沦落为纯粹的贬义词。
       
          第欧根尼生活于公元前404年和前323年之间。对于两千多年后的生者来说,他和其弟子的故事已经是遥远的传说。在谈论他们时,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关注的是自身的心灵状态:历史上的犬儒派虽然已经烟消云散,但犬儒主义并未消失;面对利益和压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犬儒主义者,均会重演犬儒派的蜕变轨迹;以历史上的犬儒主义者为镜,今人可以审视自己的精神形貌。从这个角度看,不断重温犬儒主义的故事,无疑具有真切的现实意义。
       
          二、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
       
          作者:边芹
       
          文明入侵从哪里开始?中国人也许做梦也没想到,西方电影大片除了制造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国梦""欧洲梦"以外,还通过画面细节设置、发行渠道控制、国际评奖操纵、媒体舆论导向等种种有意识的手段,在潜移默化中阉割"中国梦"。
       
          作者从电影审美权分析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国人揭示出西方"统治集团"操纵世界、导演世界、颠覆他文明、并意欲最终征服全世界的惊人真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血腥战场上,中国人如果再不醒来自觉反抗,就将永远失掉得以安身立命的文明根基与精神家园。
       
          盲人?是的,我现在回头想,我们中国人两百年来看世界看西方,从未走出盲人摸象的阶段。看世界实际上是看西方,因为我们不光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被动旁观者,而且看到的只是西方话语框架下的"世界"。
       
          两百年来,我们失去的是对世界的解释权,因为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历史。我意识到自己学了外语、看了那么多西方电影、读了那么多书,但在未涉足西方之前,却仿佛一个只摸到大象轮廓的盲人,是源于一部好莱坞电影。这部电影叫《美国往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最早接触的那批好莱坞电影之一,估计中国受西洋文化影响的小资们都知道,有些人甚至深受影响。
       
          从道德纯洁的精神世界一下子进入黑帮、谋杀、多角恋,心灵的震慑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仅仅停留在故事和音乐层面。我悟到我们看这些西方电影基本上是在冰面划过,在中式思维和浪漫想象里另造了一个只属于中国观者的世界,是在抵法多年以后。有一晚,电视正好回放《美国往事》,距我第一次看已有十多年(所谓第一次看,并非只看了一遍,那个时候新鲜啊,但不管看了几遍,就像在一个光滑的表面打转),也许是电影名字勾起旧忆,我便决定再看一遍。
       
          不看则已,一看才惊悟,从前看来看去都是在故事面上,在人类共通的一些情感层面就被捕捞了,影片暗布的细节,那些不言说但已通过细节密布在故事中的东西,不要说没有看懂,根本是视而不见。这情景与中国西学的实际图景很相像,在知识层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了解,以为人家的历史跟中国的信史一样,只要背下年表、记住人物,就是个专家了。
       
          观影则恨不得故事的台词都会背了,但内中关于西方历史的那条脊干,却是视而不见。这有点像一个人反反复复读一封信,每个字都读到了,连标点符号的位置都能背了,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对所有的词句都进行了诠释,却因不知密码,文字实际传递的东西他连做梦都没想到。
       
          当我们将一部充满了密码的电影只当一则警匪故事来欣赏,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其中真正的内涵呢?当我们将一封充满了密码的信只当一封明信来读,我们怎么能想到内中真正传递的信息呢?而西方历史就如这样一封信,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在研读明信,直到近十年才有极少数人窥其密码,知道那些文字标点之下的东西。
       
          早期这些电影过来,中国人对电影的理解几乎不可能脱出制作者(好莱坞)和推销者(西方御用媒体)的解释,而他们就是一架配合默契的机器[这一点我们是必须清醒认识的,"帝国"(不要理解为美国或西方)内部的争执必定是在共同大目标和根本利益框架内的],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即便今天若没有系统地、大范围地观摩电影,不明白好莱坞与世界统治集团的密切关联,及影片被捧为"杰作"艺术水平之外的其他缘由(往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来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看不清好莱坞与御用媒体的族群关系,不解西方历史看不见的一面,观影也还是在冰上滑过。现在很多国内媒体人看上去比当年的我们见识多了,信息量大了,但由于依然搅在人家严密布好的解释围墙内,不知不觉还是传声筒的角色,中国媒体作为好莱坞的自愿宣传机器就是这么形成的,以致宣传员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欲征服世界,必先导演世界,从十九世纪现代传媒出现后,导演世界就变成了征服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劫取他文明对世界解释权的战争,掩盖在枪炮战舰之后,没有硝烟,甚至连血都没有一滴,也是他文明落入精神奴隶的开始,尽管不是一眼可见的。如今点出这一层,并非历史还能再翻回去,甚至永无翻案的可能,但我们至少应知自己落到了哪一步。
       
          那么导演世界的武器是什么呢?就是虚构话语,西媒在这架机器里扮演着军团的角色,这支军团是跨国的,英、法、美、北欧诸国及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的其他国家,包括二战后的德、意等,看上去国家有别,实际掌控在同一群人手里。这是这支军团的嫡系部队,上靠血统、下靠信仰,由核心权力牢牢掌控。
       
          军团的庶系部队则遍及全球,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境内就有连正式委任状都没领到的人数庞大的一支。没有这支军团的秘密作战,控制话语的源头及流向(话语霸权的主要手段)就难以实现,因为实现的基础必须看上去是自发的。只要控制话语的源头--通过有组织的接力,通过阻截他人的话语,通过对真实的细节篡改,通过偷换概念,通过名词(语言层面)和画面(影像层面)屏蔽、重复、置换、充填等潜意识操纵,这架机器的力量巨大无比,可以产生一石入水的水波现象,自动按第一圈的形状、比例荡出去,且一圈比一圈大。
       
          我们走了这么一圈才进入本书的中心: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的失手。但我们如果不越过上文说的那道槛,不跟着笔者走过那漫长而艰难的"翻墙"过程,不知"密码"的存在,就不明白此三权失窃的根源,甚至根本意识不到我们早已被劫走了这三权。近代以来,我们实际是在两个战场作战,腹背受敌。明的战场是军事、国力之战;暗的战场就是争夺此三权。
       
          我们看到了明的战场,却一直未警觉暗的战场,致使百多年里此三权悉数被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近两百年浴血奋斗,为主权,为独立,为尊严。在这条看得见的战线上,我们历经磨难,却一往直前,一步步收回或重建失去的东西。然而在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即精神战线,我们却不前反退,丢盔卸甲,百多年不仅不知对手是谁,而且从丢失对文明的"审美权"开始,一步步被劫走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乃至对精神境界进行界定的"道义权",终致失去了信仰。
       
          本书仿若一个递进的泄洪闸,一道一道开启闸门,将由近现代历史大动荡而滞留在堰塞湖里的洪水(误区、迷信)一一放出。以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的失窃为主干,揭示劫取此三权的导演世界的手,并透过这只手的运作,解析了"三权""失窃"的根源、步骤及后果。
       
          同时在中西文明比对的更大范围内,围绕西方文明的几大核心概念"纽带文化"、"界内界外"、"自我意识"、"集体优越感"、"精神集体主义",从一个中国人从未切入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解构那条长久误导国人的精神轨道,击破雾气颇重的迷信和神话。
       
          中华复兴必须排掉这个由近现代激烈动荡而生的堰塞湖的死水,必须翻过被导演的世界的围墙,看清自己落到了哪一步,才能从泥潭里爬起来,真正站立。
       
          ……
       
          从暴捧毕加索、马蒂斯一举切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方向(我们长期被误导以为此二人是从印象派自然衍生的,其实他们的"划时代"是由美国犹太阔商家族的三兄妹--从先锋作家、艺术批评到美术鉴赏和收藏家最后到画廊、画商的家族营销机制--从抢夺审美权到垄断定价权一手策划的),
       
          到人为夸大普鲁斯特、卡夫卡的文学天赋反转古典文学的审美;从推出"新浪潮"以颠覆电影传统审美的方法全面攻占法国影坛、借此平台打劫世界各国影坛(但小心地不让此种颠覆型审美渗入好莱坞以保卫自己的电影大本营),到广荐"行为艺术"彻底颠倒审美取向从而将艺术直接变成政治工具,我们看到,路子是一以贯之的,用"新概念"的骗局让你相信世间某处存在着某种"先进"审美,悄悄地换走你手中的钥匙。(捍卫中国的审美权、道义权、历史解释权,刻不容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3-19 12:11 , Processed in 0.08696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