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31 15: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4.在今天,我国公民所缴纳的每100元税款中就有17.6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14.7元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8.7元用于改善治安状况,3.7元用于社会救助,还有的用于国防及科技术研究等方面。材料表明,我国税收( )
.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④.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15.弱势群体指的是( )
A.一些身患疾病或身有残疾的人
B.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C.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
D.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16.今年,“两免一补”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同时增设一些配套项目,全方位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改善教育环境。国家助学贷款也会大幅度扩大范围,使更多的贫困学子能得到国家的帮助。国家财政的支出重点依然会偏向教育的弱势群体,投入的力度会更大,推进的速度会更快。这样做( )
A.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B.是大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C.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选择
D.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17.2007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6年底,河南省已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律援助中心签署《省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备忘录》。备忘录以法律文本的形式首开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省际间大协作先河。河南省此举( )
A.能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B.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
C.说明我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少
D.是为农民工提供司法保障
18.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三道保障线,加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构成我国现有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列对这些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些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
②.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
③.使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
④.使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19.2006年7月21日,《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全国第一部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地方性法规,河南此举立刻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①.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力度
②.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③.农民工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性、全局性的中心工作
④.只要充分调动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就能推动富裕中原、美好中原、和谐中原建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20.2007年7月,连续的降雨引起了淮河水位的上升,导致河南信阳、周口等地的一些群众失去了家园,政府和人民为灾区的人民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此,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需要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
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和民族精神
④.那些灾区的人们只重视亲情,无需社会的援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实践探究(12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牵动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迅速展开: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人民子弟兵上演“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共产党员、白衣天使、专业救援队、广大志愿者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灾区群众用勇敢、执著、坚毅和博爱书写着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中的自强史……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爱的传递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某中学九年级二班正在举行“情系抗震救灾,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1、 抗震救灾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精神?(两个方面即可)。(4分)
2、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三个方面即可)(8分)
三、能力提升(12分)
2008年 5月21日,益阳市残疾补鞋匠吴小宁,瘸着腿驼着背,来到赈灾募捐办公室,不仅将自己今年一季度的330元低保费,210元冰灾救助款全部捐给了四川地震灾区,而且又掏出自己赚来的一元两元补鞋款60元,凑齐600元整数后捐给了灾区。吴小宁3岁时因类风湿导致终身残疾,靠补鞋和政府低保为生。
1、在吴小宁的身上体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答出两点以上)(4分)
2、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怎样向吴小宁学习?(答出两点以上)(8分)
四、勤俭节约 文明消费(15分)
饭后,在某学校食堂的饭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随处可见,学生挑食剩下的尽是肉片,甚至整块红烧肉只咬一小口就被扔了.鱼也只吃了半条就被“无请抛弃”。几乎每顿饭后,就餐学生都能“制造”出几大桶剩菜剩饭。
1、假如上述情形发生在你所在的学校里,你有何感受?会怎么做?(6分)
2、请你针对上述情况,向学校领导或老师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9分)
五、身临其境(21分)
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材料二: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材料三: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1)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10分)
(2)★怎样才能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或:你认为我国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1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D 4 B 5 D 6 B 7 A 8 D 9 B 10D 11D12A13D14B15D16D17D18A 19A 20C
二、实践探究
1、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③和衷共济,共克时艰。④团结互助,勇往直前。⑤患难与共,风雨同舟。⑥以为人本,生命至上。⑦大公无私,舍己为人。⑧不怕疲劳,连续作战。⑨携手同心,共渡难关。⑩迎难而上,百折不挠。(11)顽强拼搏,自强不息。(12)热心公益,服务社会。(13)坚定信心,敢于胜利。(14)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计代价与回报。(15)无私奉献,真诚关爱。(16)奋不顾身,舍生忘死。(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8)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①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②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③积极参加公益活动。④团结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⑤利用节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⑥向灾区捐款捐物,表达爱心。⑦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⑧培养自立自强精神。⑨关爱他人,与人为善。⑩关注灾后重建,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11)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苦、不怕累。
三、能力提升
1、对社会感恩图报的优良品德;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承担责任,奉献爱心的责任意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培养自己的意志,战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四、勤俭节约 文明消费
1、(1)勤俭节约是人的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
(2)勤俭节约对于个人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也要求我们要继续保持勤劳节俭的作风。
(4)在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的年代,我们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5)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有助于激发奋发进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对未来的成长发展必定有无限的益处。
2、略
五、身临其境
(1)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②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③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
④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依然处于劣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这将会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①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
③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和机制,鼓励科技发明与创造,重奖科技发明有功人员;
④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战略,保护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热情;
⑤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社会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⑥创造良好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