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回复: 1

中学地理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31 17: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非洲各国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综合分析,理解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结构分析
          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
          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非洲大陆。然而,本区的面积占了整个非洲的4/5,本区范围内的国家将近50个,占了全洲国家数的90%以上,因而本区的地理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上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当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的地理特征还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气候的湿与干,地形类型的复杂和单一,自然资源和物产的种类不同,热带经济作物和开采金属矿产与石油经济,人种及风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出现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讲成整个非洲,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为了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主线,本节加强了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全节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节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主要突出了这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这是黑色人种的故乡,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讲由于过去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影响,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经贸关系,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出口、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在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绝对地位,成为世界上典型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为下一部分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介绍本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本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殖民者的掠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过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这里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恶化,成为世界上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要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这是非洲人民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这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所在。
          本节教材的编写以事实材料说话,安排了较多的图片和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本区区域特征。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途径和能力层次表现为:①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象、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象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②通过比较分析本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示意图,以及人口、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理解、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③通过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长期殖民统治问题、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问题、人口粮食环境与贫穷问题及如何解决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本节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①通过对非洲黑色人种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知识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②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③通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问题突出及毁草开荒、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林木等环境问题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正确人地关系的教育。
          内容点析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本节教材中被弱化了。虽然本节教材突出了本区的人文地理内容,但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教材编写时打破了以往地理教材“八股式”的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活动需要,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揉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例如,“黑种人的故乡”的开场白──这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主要介绍了本区自然景观的特征: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波巴布树),大猩猩、非洲象、犀牛、河马、长颈鹿、斑马、狮子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迁徙)。分析原始居民的居住地分布时,主要考虑其自然环境特点──地形特点。分析单一经济和自然灾害时,主要考虑气候特点──热带大陆,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的故乡;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主要人文特征之一。从世界范围看,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而从非洲角度看,90%以上的黑种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为黑种人,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原始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民族(部族)。
          3.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材料,如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古国、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歌舞、音乐、绘图、雕刻),以此来说明本区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特别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天比较落后的现状是殖民主义劫掠和统治造成的。这样顺理成节地引出了后面要介绍的非洲历史发展和民族解放斗争。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5世纪至20世纪,殖民主义疯狂地劫掠黑人和自然资源及物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独立。③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以上三个阶段,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化,体现了本区人民为彻底独立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又很自然地引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主要特征。
          5.为了说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这一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统计图表,分析了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即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这种贸易是十分吃亏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国工业的发展。其次,分析了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资的事实,来解释“以初级产品为主”这个概念,使学生对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完整内涵有个初步的了解。最后指出了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科特迪瓦等国家发展多样化农业、或振兴民族工业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教材不仅指出了人口过多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确了粮食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导致本区经济的畸形发展,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由于上述原因,在人口不断增长、农牧业生产水平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本区出现了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沙漠面积扩大等环境问题,从而加剧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学生应该理解的。
          7.活动部分有关促进非洲发展的建议中,让学生按重要程度填写“金字塔”,并说出理由。虽然文字不多,但突出了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教育自己,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同时间接地指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已成为本区今后三大重要任务。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学用3课时。第1课时:黑人的故乡;第2课时: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第3课时:人口、粮食与环境(干旱、荒漠化),及其解决措施(经济发展出路)。
          【新课引入──黑人的故乡】
          1.引入新课。①让学生回忆世界人种分布的知识或挂出世界人种分布图,让学生回忆或找出黑种人在各大洲的分布区。提出问题:“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然后说明今天开始学习的一个新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里的居民黑色人种占绝大部分(本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又有“黑非洲”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31 17: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图8.26、图8.27、图8.28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一段录像片或VCD,让学生从大量生动形象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波巴布树),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东非裂谷和周边壮观的火山,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黑色人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非洲鼓一敲响,人们就闻鼓起舞,几乎无人不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农业历史悠久,是高粱、西瓜、咖啡等很多作物的故乡;古代有阿克苏姆、苏丹、马里王国,悠久文明历史仅次于古埃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不求学生掌握记忆,只求达到能使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③让学生利用图片或录像片所给的地理信息,以及自己原有的地理知识,举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
          2.转折深入。谁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现在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图8.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首先完成“活动”提出的要求。
          ①找出本区东西所临的海洋;本区在非洲的相对位置,从而掌握地理位置的特点──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②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区(撒哈拉沙漠、三大高原、刚果盆地、乞力马扎罗山)和主要河流(尼罗河),从而掌握本区地形特点──高原大陆,地势特点是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东部和南部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狭长的湖泊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③找出非洲的黑人原始居住地,从而了解黑人原始居住地多在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和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相比要优越一些──气候既不太干燥,海拔又不太高。这里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非洲物产分布图、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图(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说一说这些欧洲人为什么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组活动交流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段事实──殖民主义者掠夺资源和物产、贩卖黑奴、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总结,简要介绍本区悠久的文明史和“政治地图的变化”,使学生了解黑人几百年来的苦难历程,了解非洲人民所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成就。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引入新课。复习本区气候特点和矿产特点、主要物产和矿产、由政治斗争引出经济贸易斗争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图8.30和8.31,解释分析“初级产品”的概念后,进一步提问:“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较高?哪一种价格较低?举例(如咖啡豆与罐装咖啡粉)说明本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为什么吃亏?”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病。
          2.活动参考答案
          (1)活牲口、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是原料,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汽车是工业制造品。
          (2)加纳主要出口产品是可可、木材与矿物,主要进口产品是交通设备及机械、杂类制品、食物、化学物品等;由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工业原料的价格,所以出口汽车、机械产品等工业制成品的国家经济收入较高,单纯出口可可、木材与矿物等原料的国家经济收入较低。
          3.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启发学生把殖民主义者的长期劫掠与统治,同现在的经济控制(利用粮食和工业品作为手段)连贯起来思考,最终说明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是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种经济部门是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惟一出路。
          4.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科特迪瓦的案例(或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材料──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南非、加纳、尼日利亚的经济腾飞)。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科特迪瓦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和多种经济的好处;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
          【人口、粮食与环境】
          1.为了加强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先由殖民地经济影响下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引出粮食问题。也可直接提问:“本区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哪一类农作物的生产比较薄弱?”学生根据目前非洲连年饥荒、粮食歉收的事实很容易得出答案。追问:“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带领学生完成P72“活动”1和2的要求。
          教学过程可由图6.13、图8.33和图8.34入手,先引导学生看本区的几条重要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地方、哪些国家,最后明确本区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大陆,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本区气候主要有三种热带气候。教师应抓住赤道、回归线和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对应关系。关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及高山气候的分布知识可略讲,以避免知识松散零碎,重点不突出。关于气候形成原因的讲解深度不要超过前面的“世界气候”和“我们生活的大洲”,可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来掌握。气候知识的重点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本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其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在本区分布的面积最为广大。可让学生细心观察“热带草原的湿季”和“热带草原的干季”直观图像,导出随着季节的变化热带草原上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组成了的两种截然不同景观。由此,再让学生讨论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多少的因果关系,降水量变化与风向变化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
          在热带草原地区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干湿两季的风和降水明显不同。干季,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有的年份,干旱季节时间延长,湿季时间缩短,或者连续几年干旱,就容易形成严重的旱灾;湿季,风来自海洋,降水丰富。
          3.“活动”1和2完成后,教师可将七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对比图展示给学生,由此再引到人口增长过快这一事实,以便学生分析理解。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黑非洲农牧业生产落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是造成本区农牧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足的重要原因。殖民主义者对初级产品的垄断,其目的在于掠夺殖民地的初级农矿产品,奴役殖民地人民,而不去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粮食产量下降的地区,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存,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或过度放牧。这时可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带雨林地区的森林、热带草原地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人为的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哪些影响?”教师也可让学生先进行下面的训练,给出下列内容:①毁林开荒;②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③毁草开荒;④狂风吹走肥沃的土壤;⑤寸草不生;⑥逐渐荒漠化。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丰富上述内容。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思考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的过程,以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最终找到人口、粮食、环境的内在联系。
          5.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呢?”“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呢?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呢,还是开垦草原,不恰当地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粮食呢?是否需要政府颁布鼓励农民在经济作物区种粮的政策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可引出环境问题,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6.在讲述“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很好地阅读课本内容,首先让学生知道,本区的干旱荒漠化问题、粮食问题非常严重。然后,着重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并且重点要放在社会原因方面,即放在殖民主义长期统治造成的单一经济和人口增长迅速这些问题的分析上,同时也为讲述民族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为增产的粮食和肉类,无法满足人口增长过快的需要,限制了经济发展;人们为了维持生存,毁林、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使土壤肥力丧失,沙漠化扩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
          总之,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保护自然环境等是今后黑非洲应该采取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念。
          此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特色、课时安排,选用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些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网络学习;以及活动式、范例式、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进行具有创新的教改实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17:11 , Processed in 0.06949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