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回复: 2

中学地理知识点:《中东》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31 17: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读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结构分析
          编选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设计思想:(1)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2)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本节教学内容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中东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1.图8.1“战争不断的中东”和P.50“活动”
          教材从新闻媒体对中东战争的报道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角度新颖,用意明确,突出了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在这些新闻资料的基础上,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的中心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战争不断?”进而,教材设计了P50“活动”,鼓励学生从对相关新闻的关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填出或解释有关中东的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中东),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敏感度,也为后文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知识上的铺垫。
          2.中东的范围
          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在本教材中,中东地区主要包含了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亚各国,及北非的埃及。因此,讲课中应特别注意中东与西亚在范围上的不同。为此,教材特别在P52“活动”中,安排了中东与西亚在范围上进行读图对比的练习。
          3.“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中东地区图及中东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中东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中东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中东石油的战略要地。所以,100年间,英、法两国把持苏伊士运河,以及埃及为夺回运河主权所作的斗争,也构成了本地区长期争端之一。教师可在此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形主要特征──高原为主,沙漠广布,以便为分析本区的经济特征及水资源状况作铺垫。
          为便于以上内容的落实,教材P52编排了相关活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讲练结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切忌“一言堂”式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31 1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中东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东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
          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中东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教材P55提到“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教材没有明说,但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只要分析出哪些国家在中东利益最大,哪些国家最垂涎于中东的石油资源,学生便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维,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由于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
          5.匮乏的水资源
          中东资源的一多(石油)一少(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东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多数国家水资源奇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或只有季节性河流。人口增加,工农业的发展使本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教材藉由水资源匮乏这一突出的地理问题,将本区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特征自然而然地揉和引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水资源匮乏对中东各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中东各国矛盾的又一焦点等。上述内容,教材文字中同样没有明确介绍,而是通过地图与活动课文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横向联系,纵向深入,自行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
          这段教材涉及到读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到中东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读麦地那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读中东的河流图,了解中东水资源分布不均。
          读图能力培养虽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却是P55“活动”──“阅读图8.9中的对话,谈谈你的感想”的思维基础。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判断、特征概括、规律总结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析“中东为水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6.文化差异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教材利用文字介绍、阅读材料、具有典型特征的照片等信息,简要介绍了这里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特别在“活动”课文中,将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作了简要介绍,不仅与本课开始提出的“中东战争”前后呼应,也将学生对世界上热点问题的思考引向又一高度:发生在这里的不是简单的土地之争,而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上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由课文给出,但教材中给予的信息和“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契机。这里,教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和引导应是达到以上思想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地图的识别、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采编成地理课件,以加强授课的直观性以及趣味性。也可直接采用录像光盘资料,增加本课的纪实性内容。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在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中东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的《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可参考“结构分析”内容,形成结构式板书),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31 17: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中东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并回答。
          2.结合P52“活动1(1)”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中东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再向学生阐明“中东”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
          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余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
          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5.结合P52“活动1(2)”及“活动2”,进行反馈练习,以巩固这部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中东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P53“活动”1要求学生通过读圆形统计图,得出中东石油资源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结论。
          “活动”2通过读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图,可使学生明确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输出国家,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观察各航线中的咽喉要道,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
          (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教材P55提到“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在此,教师可适当结合教材和当前形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5.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
          (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
          1.结合P54“活动1、2”,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中东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读图8.7“中东的河流”,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中东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由学生读图说明阿拉伯国家的概念及阿拉伯人种特征。
          教师注意指出伊朗、以色列、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至于原因,可引导学生从P56图片说明中获取答案(伊朗──波斯人为主;以色列──犹太人国家,信仰犹太教;土耳其──多信仰伊斯兰教)。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3.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4.通过录像,或阅读P57“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藉此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以下观念──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中东”,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并与“新课导入”部分的活动前后呼应,展示学生学习后的提高。
          如时间许可,教师可当堂展示学生的小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16:37 , Processed in 0.07124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