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根据为学生终生发展有利的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属于抽象的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渴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不足。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音乐、视频资料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教法分析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制造意境法” “启发引导法” “激发思维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我自制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 3、学法分析学法是教法的引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运用以下方法:(1)资料研习法(2)合作学习法(3)体验法三、教学程序 总体构思:适当裁减、重组教材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特点,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积极参与、课后的整理完善,在这里我对课上进行具体说明:(一)首先向学生概括单元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6年的红军长征的胜利(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先播放学生熟悉的《中国共青团团歌》,然后让团员同学说出团的节日,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的。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以此导入新课。(三)新知探究(包括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两部分内容) 1、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6页导言和第一段小字部分,提出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最终得出:这些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由教师归纳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