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1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七上]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31 1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1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完成。 ●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二、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3、根据课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突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并落实知识点。突破难点:设计学生活动,从身边入手,找出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归纳民族融合的含义.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准备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及活动实施 1、汇聚中原,趋于融合 2、统一融合,迁都洛阳 3、汉化改革,融合高潮第一个环节:汇聚中原,趋于融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深深足迹,向前追溯,回到1600多年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回到那辽阔的中原大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络绎不绝,绵延数里的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生活在一起。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匈奴、鲜卑、羯、氐、羌的相关历史资料。学生分别进行介绍(教师强调羌族是仍然存在的56各少数民族的一个)然后教师设置问题(通过一组相关历史材料)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了大量新的景象,他们说明了什么? 1、 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2、 少数民族开始农耕 3、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 4、 北方汉人还以酪浆为饮料 5、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学生协商问题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组织学生回答最有把握的一项。学生总结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第二个环节:统一、迁都,促进融合由学生介绍北魏的建立,以及简单的统一过程。教师总结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31 1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北魏皇帝398年定都于平城,为什么迁都来洛阳呢?你作为一个历史小参谋请你结合我们的材料分析北魏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吧。全班同学分为四个智囊团,共同商讨原因,各组派代表回答。要求每组回答自己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平城地理位置偏北,较贫瘠,气候寒冷,经常发生水旱疾疫 平城保守势力强(不利于接受汉族文化) 平城粮食产量有限 洛阳在此之前曾是东汉西晋的都城,它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教师最后让一组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所有的迁都因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假“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经过前后10年的重建,洛阳发展成为北方的的政治经济中心。第三个环节:汉化改革、融合高潮其实早在迁都之前,孝文帝就进行了以革除鲜卑习俗,吸收汉族文化为目的的改革。迁都洛阳就是孝文帝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可以想象,迁都洛阳之后,大量的鲜卑族来到了这里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矛盾和问题随之出现,同学想像一下会有哪些棘手的问题出现。学生回答:语言问题、文化冲突、制度的冲突所以说孝文帝必须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那么大家认为第一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语言。学生回答原因:语言不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困难,也就会造成汉族与鲜卑族出现隔阂。进而出现矛盾。所以首先解决的就是语言的问题,魏孝文帝是怎么解决语言问题的。但需要注意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当语言的问题解决后鲜卑族就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中原文化,甲骨文青铜器、诸子百家、四大发明也了解了中原的政权组织秦朝三公九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进的中原文化不断的冲击这个古老落后的游牧民族,让他认识到中原的官制、法律的先进,所以接下来改革的便是学生回答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学生给大家举例子说明汉武帝的具体做法。他任用汉族人王肃参考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职名称、礼仪和法律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可以说孝文帝的改革,让我们感觉到就是为了维护鲜卑族的统治,他们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着中原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汉族,最好的办法时将汉族和鲜卑捆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我们了解一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这是一种典型的和亲政策,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之前汉代昭君出塞、之后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都是这种政策的代表。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鲜卑族统治。当然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回答:把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禁止穿鲜卑服装,改穿汉人服装。学生提问,老师我认为,改汉姓、穿汉服的改革没什么必要。不穿汉服、不用汉姓一样可以改革。教师根据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改汉姓、穿汉服”展开辩论教师进行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一场大力度,全方位的汉化改革,虽然表面上看改汉姓、穿汉服意义不大,但是姓氏、和服装是区别汉族和鲜卑族的的显著标志,如果不进行改革,两个民族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这就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汉化目的相违背了。所以说“改汉姓、穿汉服”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最后我们通过这些措施观察改革的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本课小结
          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而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通过广西的发展 可以看出坚持实施民族团结政策,以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平等,以民族团结推动各项民族事业发展。50年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兄弟在峥嵘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发展的时代里携手同行,让我们共同铸造共和国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0-6 06:47 , Processed in 0.08225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