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1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完成。 ●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二、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3、根据课本内容,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突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并落实知识点。突破难点:设计学生活动,从身边入手,找出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归纳民族融合的含义.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准备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及活动实施 1、汇聚中原,趋于融合 2、统一融合,迁都洛阳 3、汉化改革,融合高潮第一个环节:汇聚中原,趋于融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深深足迹,向前追溯,回到1600多年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回到那辽阔的中原大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络绎不绝,绵延数里的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生活在一起。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匈奴、鲜卑、羯、氐、羌的相关历史资料。学生分别进行介绍(教师强调羌族是仍然存在的56各少数民族的一个)然后教师设置问题(通过一组相关历史材料)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了大量新的景象,他们说明了什么? 1、 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2、 少数民族开始农耕 3、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 4、 北方汉人还以酪浆为饮料 5、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学生协商问题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组织学生回答最有把握的一项。学生总结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第二个环节:统一、迁都,促进融合由学生介绍北魏的建立,以及简单的统一过程。教师总结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