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2017年中考作文复习指南:文章结尾点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10-24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是在篇末或接近篇末处,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先写自己因曾被蜜蜂“蜇了一下”,就不大喜欢蜜蜂了。接着笔锋一转,由荔枝树写到荔枝蜜,再由荔枝蜜写到酿蜜的蜜蜂,通过养蜂员老梁的介绍,作者为蜜蜂不辞辛苦,也不计较什么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作者写道: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一段点睛之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赞美蜜蜂,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有一篇题为《起点》的作文,文章主体部分写“我”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帮下岗后又卖冰棍的妈妈守了一天摊的故事,文章末尾议论道: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看,今天是我的起点。它不是摆摊子的起点,不是卖冰棍的起点,而是我懂事的起点,孝心的起点,勇气的起点,懂得生活的起点。
       
          这也是一段点睛之笔,它既点了题,又揭示了“起点”的内涵。文章也因此而丰厚起来。
       
          点睛之笔是否一定是在篇末呢?也不尽然。冰心老人的《小橘灯》,其中“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的点睛之笔就出现在篇中。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背影》的点睛之笔就冠于篇首。由此可见,点睛之处并无定法,可因文而异,只要能成为“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即可。
       
          但点睛之笔无论在何处,都必须与全文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里的“顾”、“注”即前后的照应。这句话告诉我们,点睛之笔是万军之统帅,全文都需环绕着它。
       
          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篇首的点睛之笔是任弼时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下文的带病工作、关心群众、坚持原则、生活朴素等事迹的叙述,无不与篇首的“睛”相顾。
       
          鲁迅的《一件小事》的点睛之笔是在篇中。文章前半部是把“我”和车夫放在鲜明的对比之中:车夫见撞了人便立住脚,而“我”则怕误了路催他“走你的吧”;车夫细心询问老人的伤势,而“我”则觉得“自讨苦吃”;车夫毫不踌躇地搀着老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而“我”却感到诧异。行文至此,“我”的渺小,车夫的崇高直注“点睛”之处,于是,作者写道: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20 00:12 , Processed in 0.0628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