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回复: 1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桃花源记》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7-1-5 13: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
       
          B.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要还家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是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7-1-5 13: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
       
          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
       
          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出世”的思想.故选:A。
       
          (4)崩溃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要了解文章主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写桃花源内生活的安定幸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写滁州百姓和太守一同出游的情形.《桃花源记》是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答案:(1)C(2)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3)A(4)《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点评】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语(此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具:通“俱”,完全、详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7 09:44 , Processed in 0.08618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