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4|回复: 2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陋室铭》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7-3-8 1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重点字句】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7-3-8 12: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7-3-8 14: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考试题】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3 00:45 , Processed in 0.08314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