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回复: 1

中考语文创新题型及答题技巧指导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7-5-7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语文的创新题型及答题技巧指导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7-5-7 19: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十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十五)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十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 15:59 , Processed in 0.09126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