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2|回复: 9

2017年中考满分作文名师点评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7-5-23 19: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师点评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同题作文《诗意》
          【写在前面】 进入四月,江南阴雨,倒春寒明日将至,不管天气如何变化,改变不了距离高考、中考越来越近的事实。最后关头,语文复习的重头依然在作文,看范文、背例文、找素材,大部分同学已经进入战备状态了。必要的紧张当然需要,但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无论如何应对,还是不要忘记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与开心,这就是所谓的"诗意"。本季点评,我们邀请两位老师为大家点评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9年级学生的三篇同题作文《诗意》,看看老师们如何用诗意的眼睛,看待同学们笔下的诗意。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好作文的格调一定是一致的,正如本季点评老师所提醒的 "情要真""意要切",要写出摇曳多姿的"生活姿态"。
          【点评名师】
          程老师--江苏省四星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大市骨干教师,常年执教高三,多次高考中考阅卷
          瞿老师--江苏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与研究,多次中考阅卷经验
          【原题回放】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请以"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请勿透露个人信息。(总分60分)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新课结束季作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7-5-23 21: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命题印象】 程老师说--"诗意"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诗意"为题,命题者有意提醒考生:生命的姿态比生活的状态更具价值,内心的生存更值得关注和追求。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作为导语,它在沮丧地承认眼下的生活苟且无聊的同时,还非常明确地告诫人们"诗和远方"的存在也是生活的真相。由"眼下"看到"远方",由"苟且"看到"诗",由此岸走向彼岸,成为人生路上的造梦者和追梦人,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要领悟其间的生存哲学,对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诗意"为何?与"诗"的关联点在哪里?"苟且"为何?"劳作"算不算"苟且"?要实现价值的自我否定还需要揭开多少伪善事实的外衣和穿越多少层功利话语的屏蔽?成人中多少尚无此等智慧和勇气,青少年恐怕就更为困难。因此,个人感觉:题目的道德说教意味过于浓厚,以文艺气息取代思辨精神,以私人写作取代公民写作,不能体现中考作文命题的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7-5-23 22: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习作之一】
          诗  意
          满树秋华,落地无声,诗意就在眼前。 院中的梧桐开始落叶,你拄着拐杖缓慢地走进庭院。泛黄的树叶静静地落在你的肩头。在风中摇曳,却是不肯离去。你独自躺在梧桐下的竹椅上,微微闭上了眼,听着轻风和落叶的嬉闹,渐渐入睡。身下的椅子摇晃着发出一声声低吟。时间从指间滑落。如水如风,不留一丝痕迹。你紧闭的双眸透视着心中的世界,却不曾窥见那身旁人的到来。她轻轻摊开手中的毛毯,小心地盖在你的身上。赶走了微风带来的那一抹凉意。那椅上的树叶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打扰,随着轻风去了别处,悄无声息。之后,她便倚着那颗梧桐看着你。虽然那一头曾乌黑的头发已成银丝,但在她眼中似乎依旧美丽。梧桐下,你和他,构成一幅富有诗意的美景。 只缘一眼,白头偕老,诗意只因一眼。 夕阳西下,你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我说,你的青春都是她几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吧,你们相遇了,只是因为那么一眼,她便成了你心中最美的美景。也许你们的相遇是偶然,但你却将爱变成了必然,从此以后都会做她的保护伞,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因为那一眼,产生了你们之间诗意的故事。 执子之手,只你一人,诗意只因为有你。 月下,你们在田间散步,我也一路跟着。望着那远去的身影,不禁湿了眼眶。金黄的落叶在风中飘转,如蝶般纷飞。你在她耳旁低语,我听不见你们的声音,但却看到她那深邃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仿佛眼中只有你一个人。说完,你便牵起她的手,相伴着走向远方。不曾感到夜幕下无尽的黑暗,只因身旁有你,这一诗意的美景。 六七十岁的两个人,奉献给对方自己的半生。如果时间会冲淡一切,如今的你们是否还记得月下相伴的情景;如果誓言会被遗忘,如今的你们是否还履行着白头偕老的承诺;如果人会逐渐衰老,如今的你们是否在对方眼中仍是最诗意的美景。 一条路,两个人,不离不弃,便是最诗意的旅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7-5-23 23: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老师点评-- 文章抓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诗句来写爱情的诗意,切合中国社会传统的伦理观。 甫一落笔,作文便有了"作"的痕迹,"作"就是无病呻吟:一是写景层面抒情意味过重,二是第二人称的选择有点过分。 从内容上看,老婆婆给在院子里竹椅上休息的老爷爷盖上一层毯子,怕他着凉,然后默默地看着他。这本应该是一个叙事任务,小作者却竭尽想象之能事,注重营造院子的静谧氛围,试图从风、叶、椅等事物上的"静"表现自己心中的那份"诗意",如此,以模糊的审美指向,或者说以概念化的审美判断,错误地完成了对这一事件的书写。我们认为,人情之美应立足于人,平凡中的美应该立足于不平凡的境遇之中。试想,天气这么凉,老人何苦要在竹椅上承受秋风的侵袭呢?老婆婆何以在轻手轻脚给老伴披上毯子还能安然凝视,完成"诗意依旧"的审美呢?这样的"诗意"是不是有些偏狭、甚至病态呢?依我看,倒不如写老婆子对坚持出来走走的老爷爷而喋喋不休,抱怨他不珍惜身体更为合乎情理,合乎情理才是诗意生发的基础啊。另外,第二人称的选择显然具有凸显意味,我不知道这个老爷爷在这个相濡以沫的故事中具有多少让作者单独倾诉的价值?说到底,这是一种人称的误用。 文章接下来追叙二人相遇、相知、相恋,这里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没有一个富有感觉特征的细节(月下漫步,耳鬓厮磨,牵手相随,这些都是套路化的事实,缺乏个性化体验和了解),当然,这不是小作者的生活,也就不能怪罪于他了。但是严格地说,写作者应该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啊,为什么非得要选这个材料呢?你要选这个材料,你就应该之前对人物原型进行访谈,认真思考爱的真谛、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在哪里,是花前月下牵手漫步、竹椅前的凝视么? 所以,尽管本文最后点明题意:"一条路,两个人,不离不弃,便是最诗意的旅程。"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文意的虚弱与思考的浅白。文章只是完成了一个立意的任务,没有将"诗意"的内涵讲透彻,倒是不小心暴露出成人视角观照下的孩子身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7-5-24 01: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赋分】 二类卷下,48分(满分60分,下同)。 瞿老师微点评-- 作者能紧扣标题"诗意"进行写作,结构紧凑,有自己对于诗意人生的独到的感悟。文中诗意有多层意蕴:诗意的秋景,全文秋景时隐时现,无一不是用疏淡的笔墨勾画,秋叶秋风秋田,恰到好处地映衬人物。诗意的情感,源于诗意的结识,又因诗意的体恤、陪伴,而进行诗意的人生旅程,温馨美好,能打动人。散文化的诗意语言,开合有度,舒张自然。能看出作者对诗意人生的理解,极富感染力。 不过,考场作文,强调要紧扣文题为文,倡导思路清晰的文章,但若扣题过于频繁,也会使文章失去灵气多了雕琢之气而显得呆板。适当点题,甚至不点题而让人品出其味的文字,方可称得上上乘之作。
          【学生习作之二】
          诗意
          我的童年充满诗意。 不是林妹妹葬花那样充满令人怜惜的诗意,也不是江南古镇那样美好的诗意,而是像诗中小儿一样,有着无忧无虑的天真。 那时的我是最爱那片桑林的。 桑葚冒出了头,这时,我和小伙伴朝这个眨眨眼,朝那个招招手,立刻聚到一块儿,嘀咕两句,便向桑林奔去。此时,我们是多么兴奋呀!叽叽喳喳,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向那片绿色的小世界。 一走进桑林,"嗖"地一声,像一支支离弦的箭,直向桑葚结得最多的树射去。瞧,嫩绿的浅红的桑葚多可爱!一颗颗、一串串,挤挤挨挨地悬在枝头,藏在叶间,好似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娃娃。有的藏在桑叶后,却不小心露出了半边脸;有的偷偷地扒开树叶往外瞧,挤眉弄眼的,似乎在扮鬼脸;有的却大模大样地坐在高高的枝头,得意地摇晃着身子或挺着圆圆的肚皮向我们炫耀。微风拂过,林子里立即响起了桑娃娃飒飒的笑声,那绿油油的能捏出水的叶儿也仿佛在向我们招手。那些平日里文文静静的孩子们,嗖地一下,两下三下,像小猴子一样攀上了树枝,这时,我们就选着个儿大的、红的桑葚往嘴里塞。可此时,桑葚还酸得很,我们才扔进口里几颗,就被酸得龇牙咧嘴,"哇"的一声全吐了。一边一个劲儿地嚷"酸哇",但嚷了一阵,挑泛红的又吃起来,不吃得牙齿快酸掉了,是不会罢休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桑葚的颜色在变,味道也在变。到了梅子黄时,桑葚已经熟透了。这时,我们再也顾不上大人的警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又飞进了桑林。此时,只要一抬头,就是满眼红艳艳、紫颤颤的桑葚,好似千万颗闪亮的星星,泛着光彩,仿佛只要风儿一吹,便能吹破它们那薄薄的皮儿,吹出那紫色的汁水来。我们大气也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踮起脚,摘下一颗往嘴里一扔,呀,真香!真甜!香得我们鼻子都痒痒的,舒服极了。那甜甜的汁水一直流进了我们的心窝里,吃完一颗,浑身都觉得甜滋滋的。我们放开肚皮一个劲儿地吃,吃得直打饱嗝儿。吃饱了,我们又热闹地嬉戏起来,吵啊叫啊,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一个个也都变了样儿,脸上红一块紫一块的,衣服也是这儿一团那儿一片的紫色,成了名副其实的"花衣",衣袖上,嘴边也全染着桑葚的香味儿,一颗颗童心也被染得美滋滋、甜蜜蜜的。 这是诗中才有的画面,虽然已如夕阳已经散去,但仍留在我心中,那诗意的香味,甜丝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7-5-24 0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程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我个人比较喜欢,因为我从中看到了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孩子气"。文章主要写的是吃桑葚,立意上把童年之乐当成了诗意,暗含诗意不一定在未来,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此刻的创造和对过去的珍惜是生活的责任。这个意思,要比苦行僧式的无望寻找更有现实价值。 文章前两段点题、解题有点多余,完全可以从第三节开始写。记叙文开门见山,开门见人,单刀直入不是挺好嘛,何必迂回曲折弄点"八股"的圈套装点门面?须知阅卷的老师也是一位读者,对于记叙文的阅读,他是会从"审美"、"审智"而非"审法"的方向来期待文本的叙写的。我个人向来主张,同时也在这里呼吁建议: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讲清楚,不要整天讲空洞的结构章法和表达技法,要讲一个内容怎么处理效果更好。 这篇文章写桑葚的成长,写孩子们的期待,童心可鉴,可谓得意文字。在手法上,作者善于用铺排,尤其是用拟人手法写桑葚的可爱,真是惟妙惟肖,情味十足。不足的是,叙述侧重于"面"的描述,而缺少"点"的刻画,细节感就弱了一些。试想,如果写到"我"从树上滑下来时不小心撕破了长裤,然后尴尬地面对大家的取笑,或是某同学偷偷装满一袋准备带回去被我们发现,质问之下交代一个荒诞而感人的理由,是不是会更为丰富更有意味呢?或进一步思考"桑葚"之于我们的意义,它的成熟与我们的成长,它的年复一年与我们岁岁年年的变化,它的无私慷慨与我们的取之无禁,冥冥中是不是也有一些大自然的"智慧"在启迪着我们呢?因此,文意止于"童年的快乐",有点可惜,还可以往前再走一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7-5-24 03: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赋分】 一类卷中,56分。 瞿老师微点评--本篇文章清新可喜,桑林中的童年生活场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画面动静相宜,生机盎然。能调动各种感官来写,自然之趣、童真之趣、生活之趣等跃然纸上。文笔生动细腻,内容亲切自然。道出了融于自然的乐趣,才是孩子心中的"诗意"。 遗憾的是,文中详写的部分----即"诗意"的核心部分,五、六大段都是写品尝桑葚带来的感官愉悦,内容上有重复之嫌。第六段可以写写小伙伴之间的情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情感。如此,主题也不会单一、肤浅。 写作时既要注重语言外壳,也要注意文章的内核,要追求文质兼美。
          【学生习作之三】
          诗   意
          南京,宾馆,1:00。
          开足了的暖气,只剩下空调外机的轰鸣,伴着父母的鼾声,像黑夜里颤抖着的灵魂。落地的窗帘借着一点微光,蛰伏着黑夜的蛇信。 辗转反侧,面对着煎熬--不断在脑子里检查着、回忆着作文里有没有用上那些好词好句,祈祷着早上六点钟像自招成功的人接受到象征幸运的电话。 然而我一切虚构出来的"诗意"都是假的。我参加的作文比赛,题目叫《诗意》。我撒了谎,说我去过新疆的天池,然后一堆风景,连我都感到陌生。 凌晨两点。 厚实的被子盖不住我惴惴不安的心跳,突突地敲打着什么地方。 吃完早饭,根本紧张得胃打结,没胃口,随便扒了几口就饱了。 结果出来了,就在主持人报名字,让十个人坐在第一排的那一刻,就在我坐下的十秒钟后。"请报到名字的同学坐到第一排--"陌生而刺耳。我的心随着她们的欢呼雀跃骤然冷了下来,喉咙干巴巴的,像劣质的草纸。 我感到多余。我想喊什么,但是话窜到喉咙口就熄火了--他们的诗意也会是真的吗?  作文比赛和考场作文,比的不就是谁背得多,看得多么?顶多是幸运,恰好看到同样的素材。 我的心浆硬而冰冷,任凭播放着器宇轩昂的颁奖音乐的大厅里撬开我的心,却纹丝不动。 我一个人走在金陵中学的小道上,岿然立在风中。 然后绕着这个偌大的操场跑了三圈,起初暴躁的心被猛灌了三碗冰水,渐渐变成了泪与苍白。 的确,我的诗意是假的。 冰冻的河水锁住了这个季节所有的活力,淤泥爬出水面,堂而皇之地缠着在水下生活着的藤蔓。似乎是一片狼藉。 冰和雨一样是有香味的。 柠檬的清香里透着的酸的气味。 我又哼起赵雷的歌,"我的理想,把我丢在这个拥挤的人潮,车窗外景是一片白雪茫茫。" 不对。这是弱者的借口。 仔细蹲下看看,却发现河里不起眼的一隅冰破了,像春笋的尖。很快就会是一片芬香了吧,我拍拍尘土,心想。 是有诗意的。 不再去责怪任何人,只留下"天与水与云与山,上下一白。" 湖中渐有一舟来,问及,是金陵人,与之乘。 张岱先生。我们又隔着世纪的门槛,相视而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挐一小舟,拥衣毳火。"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诗意。 从来为时未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7-5-24 04: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老师点评-- 此篇作文可以看出小作者很会写,"会写"主要表现在叙述时心理感受的丰富性上。落笔时有没有感觉是区别写作天才与庸才的标志。我们知道,写文章就是两个字:"开"与"合"。思、情要打开也要聚合,感官要打开也要整合。仅从叙述层面来看,开放感官,并且协调运行,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和丰富。在这个意义可以说,会写的人写感觉,不会写的人写印象。所以,我要夸一夸,小作者是个写作天才。 当然,这还不是本文最有价值的地方。本文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反思的勇气"。作文竞赛的题目叫《诗意》,"我说了谎","他们的诗意也会是真的吗?"这样的坦诚与怀疑非常难得。我们知道,功利是诗意之敌,荣誉、称号、利益可以将一些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但是不能证明他们的优秀与杰出。在这次作文比赛中,作者认识到背离写作之道的"诗意"恰恰是"反诗意",而真正的诗意在冰面之下、尘土之上、自然之中。文章的后半部分致力于此,表达对诗意中的安静、随性的追求,与前章形成映照。不过内容有些务虚,如张岱的材料用得刻意,显现出"成人思想干扰"的痕迹。行文也有些草率,局部文白混杂,文气前后不一。考虑到检视与反省实属面对自我中最为艰难的挑战,怀疑和批评他人也需要具备一定为人处世的勇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7-5-24 05: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赋分】
          一类卷下,54分。 瞿老师微点评-- 这篇习作,个性化的语言,随处可见,既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也显示作者极具创作才情。"黑夜的蛇信","颤抖着的灵魂","喉咙干巴巴的,像劣质的草纸"……这些句子,有的化抽象为具体,有的使用通感修辞,有的写出作者独特的人生况味,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读这篇文章,就像读朦胧诗,文中的诸多语言也恰如朦胧诗。信手拈来的素材,用灵巧的构思来嫁接,使行文思路跳脱。前文"诗意"只是话题,后文顺着作者灵动的写作思维,告诉读者她心中对于诗意理解。通篇透露出语言的才气、构思的灵气、应赛的怨气、悟出的舒活气。 若是参赛,定受欢迎,参赛文特别欣赏"独一味"般的特别;若是考场作文,也许运气不会那么好。原因如下:文意不明朗,尤其是关键之处的后半部分,需读者颇费心思去解读,考场阅卷老师讲究速度,如反复读也读不出个结论来,对文章的综合评价必将大打折扣。 建议:创作要彰显自己的个性,要向读者示出"写了什么",更要告诉读者你要"表达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7-5-24 05: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老师总评】 所选三篇文章应该是推荐者心中认为的佳作。仅从语言表达的熟练程度来看,叙述节奏的张弛,抒情落点的选择、议论转接的照应等,这三篇文章对语言的把控能力位于同龄人前列,甚至可以用"老练"来形容。如果我们放大对"语言"一词的解读,进一步审察语言内部的思想情感,联系到写作者的内心塑建,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的"成熟",甚至"早熟"(第一、三篇尤甚)。然而这恰恰又是我所怀疑和忧虑的。我怀疑字里行间的情不真、意不切,所流露的情感只不过是外界的授意,而非内心的审判,我忧虑的是本该无邪的童年可能过早地被放逐。成人精神世界的过早扩员,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不幸? 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从教育的本义上来思考这个问题,进而细心梳理与自己有关的教育事件。这是我必须写在后面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8 14:10 , Processed in 0.09395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