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回复: 1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资料整理—判断句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7-9-20 18: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7-9-20 20: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3-29 18:59 , Processed in 0.07712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