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回复: 0

中考化学考点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8-4-20 2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基本考点
       
          考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
       

142051_4c89ce43cd33a48.jpg

142051_4c89ce43cd33a48.jpg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总结(学科内综合考点)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若要制取气体,首先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第二,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第三,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气体发生装置:①选择发生装置的原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②常用发生装置:a.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此装置用于实验室制O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或高锰酸钾加热)。在信息给予题中可能出现用该装置制取NH3、CH4等气体。此装置也可用于Cu2(OH)2CO3的受热分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等;b.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此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H2(用锌粒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CO2(用大理石或石灰与石与稀盐酸反应),此装置还可能出现在信息给予题中用于制H2S等气体。
       
          (3)气体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所制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等,常见的方法有:①排水法:凡是不易溶于水(难溶、微溶)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用此法。操作时注意事项:a.导气管刚过集气瓶口即可;b.集气瓶中要预先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置于水槽中,注意不要留气泡;c.排水法收集时,实验刚开始有气泡冒出不宜立即收集,等气泡连续均匀出现后再收集。②排空气法可分为:a.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9),如:O2、CO2;b.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操作时注意事项:a.用排空气收集时,导管要伸入试管或集气瓶底部;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倒置于桌上。
       
          考点4.温室效应(拓展考点)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如严重的旱涝灾害,沙漠地区扩大,对农业、渔业、沿海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等都产生不良影响,人类应高度重视。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三、创新考点
       
          考点5.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开放性考点)
       
          鉴别CO2气体可根据其他待鉴别的物质的性质选用以下方法:(1)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的为二氧化碳(如区别CO2和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为二氧化碳(如区别CO2和N2)。(3)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如区别CO2和O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7 13:48 , Processed in 0.073771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