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回复: 3

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曹刿论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6-28 1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些必背的文言文更是考试中的重点。下面是有关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曹刿论战》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重点字词】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应写作:一个双立人,一个“篇”去掉竹字头)(bian四声):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虚报,夸大。
          (29)察:明察。
          (30)情:(以)实情判断
          (3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6-28 13: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步练习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
          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
          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
          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
          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
          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6-28 14: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1.jiàn2.bǐ3.bó4.zhé5.shì6.mǐ
          二、①军队②参与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④指猪、牛羊等⑤为人所信服⑥案件⑦可以凭借⑧大败
          三、①征伐②将要③请求④谋划⑤恩惠⑥必定
          四、1.D2.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语言议论2.A3.B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B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C2.D3.B
          【达标测试】
          维度A基础知识
          1《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2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6-28 16: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D.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4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
          体现了曹刿()的战略思想。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公输》语段,完成文后各题。2003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7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起于齐()
          (2)请说之()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4)不可谓知类()
          8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知而不争见公输盘
          A.B.
          面山而居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愿借子杀之吾义固不杀人
          C.D.
          呼尔而与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10“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4 20:21 , Processed in 0.05718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