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回复: 0

想当好妈妈必须修炼的“独门神功”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6-30 16: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不论孩子做对或做错,你必须先接受他的做法和感受,这样才能有后续的发展......

  
  同理心是好妈妈必须修炼的“独门神功”。
  “同理心”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业词汇,也许有些中国妈妈比较陌生。如果说,“生活管理能力”是好妈妈的“资格证”,那么,“同理心”的修炼无疑是落实生活管理的一项“独门神功”。我冠上“独门”这两个字,用意在表明,“同理心”的“招数”虽然容易学会,由于“功力”有深有浅,是否能够融会贯通?运用的时候,是否能够举重若轻而随机应变了无痕迹?却是因人而异的。但无论如何,练得一分功,就有一分力。神功的奥妙就在于你掌握了入门的秘诀以后,可以即学即用,用上了就有新的领会,于是越用越精,功力日渐深厚,最终达到炉火纯青时,在家庭管理、子女教养、人际沟通的实践上,就可以提升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境界了。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也不是“换位思考”
  什么是“同理心”呢?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先审视两个大家很熟悉的概念。
  第一个是“同情心”。当看见别人有难,不施援手,人们就会说你没有同情心。于是,“同情心”成了一个衡量品德是否高尚的标准之一。“献爱心”是同情心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也是社会一致肯定的。但我必须指出,把人类这种互相扶持、互通有无的永恒价值定位在“同情心”,无异于贬低了它的意义。因为“同情心”的发出,是强者对弱者的施予,虽然不图回报,但其间包含着的是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不是纯出于生命价值的本能。
  看看以下两个例子:
  《礼记·檀弓》有个小故事:当齐国发生大饥荒时,慈善家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民有气无力地走来,黔敖端着粥喊:“喂,快来吃吧!”那个饥民很生气,拒绝了黔敖的施舍,宁愿饿死。“灾民也要有尊严”,孔子肯定了这件事的意义。
  伊斯兰教每年斋月期间,穷人都会在傍晚聚集在清真寺前,富人则带了钱币和粮食前来分发,这种分享的行为虽然是在《古兰经》的感召下实现,但其间没有施恩或感恩的授受意图。
  这两个例子,前者否定了“同情心”的积极面,后者突显了超越同情心的分享意识。这种分享意识正是“同理心”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是“换位思考”。这是近年来很受推崇的一种思维模式,意思是面对受难者或在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才作出反应。表面上看,这样做是体谅了对方的处境,在感同身受下接纳了对方。事实上,在这个思维模式下,“我”还是存在的。“我”的感情、偏见、好恶、价值观,肯定随着“换位”而夹带,不能保证“感同身受”的准确度。
  从家庭教育来看,许多妈妈一路来都以“同情心”来处理和孩子的互动。例如,孩子的书包太沉了,于是替他背;孩子的作业太多,写不完,帮他一把;孩子没时间整理书包,替他……。可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造成了负面影响。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英文“empathy”的翻译。这个词汇源自古希腊,而第一个采用它来描述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是1920年代的美国构造心理学大师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chener,1867-1927)。所以许多人认为同理心是西方的东西。事实上,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学者刘劭就在总结先秦两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在《人物志》中提出了“情之理”的理念,已经触及同理心的概念,不过,由于他没做实验研究,也没案例分析,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那么,什么是“同理心”呢?
  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直觉地以心去感觉他人的感受。但它的内涵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表达,外延更涉及养儿育女、子女教养、人际沟通、家庭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政治运作等各个领域。
  从同理心的产生来说,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真正地了解并体验对方的感受。换句话说,同理心只有在你和另一个人或更多人接触时才可能产生。
  从同理心的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心对心、情感对情感的接轨。当你在感觉并体验对方的感受下凝聚而成的同理心,没有正面与负面的含义,或对与错的价值分别。
  因此,“同理心”是在有条理地认同他人的感受的过程中产生,然后主导你去针对他人的言行做出反应,也就是在体谅对方的同时站在自己的高度,将本身的感受和对方分享。这个过程可能只是一刹那间的事,但其间包含了一连串的技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够掌握得好。
  同理心的产生过程
  同理心是在你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它有几个很难做到,却不能不做到的技术要求:
  1.你本身必须具备“感觉”的能力。夏天,你感觉热;冬天,你感觉冷。我们透过看、听、嗅、尝、触来感觉,感觉器官是在感知某种事物后,迅速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传递给感觉器官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不需要知识和经验,也不必思考。只有在“作出反应”的阶段,才会由于个人的经验、特殊能力或偏好,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深度。因此,“感觉”是在不掺和其他杂质下的一种体验。这是修炼同理心的入门功夫。
  2.你必须全面打开信息通道,让信息的传输畅通无阻。这项功夫最难。当你想把一项信息传达给他人的时候,你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三种:
  ①说话:包括面对面交谈、打电话、语音邮件、语音聊天、录音(手机录音、录音带、光碟等)。
  ②书写:包括书信、电子邮件、短信、幻灯片、电报或传真、实时通讯、光碟。
  ③身体语言:配合说话同时呈现,包括手势、身体姿态、表情、行动。
  表面上看,语文水平高的人,说话和书写都能得心应手;有表演才华的人,身体语言酣畅淋漓。那么,信息的传达该不会有问题吧?其实不然。人们在传输信息之前,总是受到来自本身的偏见、道德判断、面子问题、情感等等的干扰,使得传出去的信息已经变了味儿,不再是你原来的“感觉”。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让对话的一方产生误解、或者畸解,而作出相反或不如预期的反应。美国家长教育专家托马斯·高登博士(Dr.ThomasGordon)在《父母效能训练》(ParentEffectivenessTraining)中特别针对沟通技巧开发了一套叫“I-message”(我的信息)的训练课程,他强调:在亲子互动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必须是不加上任何主观成见或客观批判的“纯信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接收到信息时感受到你的同理心,而将自身的感受和你分享。
  3.全心全意地聆听对方说话,并且发出适当的反馈让对方知道你在听着,而且听全,这叫“积极倾听”。表面上看,只要说话的人口齿清楚,说的又是你懂得的语言,你就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但事实上,人们在对话的时候,特别是家长在听孩子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没听全就打断孩子的话头,用判断式或怀疑的语气责备、质疑,这样别说“了解孩子的感受”,连“孩子要说的是什么”也搞不清楚。
  “积极倾听”是凝聚同理心最重要的过程。母亲必须心平气和、耐心地、专注地、很有兴趣地听孩子说,中间还必须有适当的回应或提问,让孩子感觉你在听,而且听懂,知道你是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4.接受对方说的事和他的看法、想法,感觉他的感受。“接受”是感觉对方的“感受”的先决条件。必须强调,这里说的“接受”是不加入本身的情感或是非判断,而是用感觉去体验对方的感受。有些人主张“换位思考”,我不同意,因为一“思考”,就引进了本身的价值观、经验和偏见,无法产生真正的同理心。
  然而,这也正是家长最难做到的一点:“孩子错了,我能不纠正吗?我怎能赞成他的做法?”
  这就是改变家长思维的最大难点。妈妈们都知道孩子犯了错,必须让他认识错误,并且改过从新。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一番努力后毫无效果,就抱怨孩子顽冥不灵,“无可救药”了。我要对这些家长说:“如果孩子会变得无可救药,那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的急躁及不讲求教养方法所造成。”当然,这也不是家长的错,更不是无知,而是“行为心理学”的一个课题。我们有许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和咨询机构,随时都可以告诉家长“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有一个专家或咨询机构为家长提供一套有效的操作训练。
  你只有完整地、正确地接受了孩子传达给你的信息,才能真正体验他的感受;只有正确无误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你才能在同理心的策动下,给孩子提供种种解决难题的参考方案。孩子必须有个自主解决难题的空间,身为家长,你有“保驾护航”的任务,但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教他怎样做,甚至替他做,都是不负责任的、残害孩子健全成长的做法,不是好妈妈。
  “同理心”怎样处理子女教养的难题?
  下面的案例,也许可以帮助妈妈们体验同理心在孩子教养的问题上有效利用:
  7岁的黎黎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妈妈被校长请到学校,面对校长和班主任,黎黎妈妈板着脸听完班主任的申诉、校长的善意提醒加训诫,然后再三道歉和“保证回家好好管教”的声明之后,才把孩子领会了家。请妈妈们说说,如果你是黎黎妈妈,你会怎么做?
  第一种模式:
  关起门来,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一顿,边打边骂:“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和同学打架!”
  这是最传统的教养模式。妈妈在“教训”完孩子后,只能独自生闷气,孩子挨打了,并没有弄清楚是非曲折,所得到的教育只是:“和同学打架,回家后要挨打。”如此而已。
  第二种模式:
  妈妈一回家就兴师问罪:“说,为什么和同学打架?”
  这场审讯式盘问挺多只能进行半套,因为妈妈没让孩子说完,一连串的训斥、教训就占据了和孩子互动的空间。孩子插不上话,最后的感受只能是:“妈妈不信任我,我怎么说都没用,算了,你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这也是传统的教养模式,不同的只是妈妈知道打孩子不好,只用口头教训。但她没掌握全局,就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孩子,即使说得再合理,也是白费工夫。
  第三种模式:
  妈妈忙着自己的事去了。回家后见到孩子,也许会提起打架的事,也许就不提。提的话主要是埋怨孩子让她丢脸,要求孩子以后别再闹出这种不光彩的事;不提的话,可能觉得那是小事,或者已经忘记了。
  这三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为什么和同学打架?在发生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孩子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妈妈都不知道,怎么能给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许多妈妈都是在这样忙乱和不知所以中过日子的,和孩子的互动越来越不顺畅。结果,孩子没获得应有的教育,妈妈也没有成就感。
  第四种模式——在“同理心”主导下的教养模式:
  上述案例,在一个体验过同理心,掌握了体验式教学的妈妈来说,处理的结果就不是那样。例如:
  妈妈回到家里,像平常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事,也让孩子做他该做的事。等双方的情绪都恢复正常以后,才和孩子坐下来,做一次诚恳的交谈。我说“诚恳”,就是和颜悦色,让孩子相信你不会“出卖”他,是他可信赖的朋友,愿意听他说出事情的发生和经过。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平日互动良好的话,可以很自然地就进入话题,否则,就要用些技巧,例如从孩子感兴趣的事谈起,先营造坦诚交谈的气氛。
  接着,开始的说话语调必须很和缓,让孩子相信你是真心在听他表白。你可以说:“你和同学打架,我相信一定是受了委屈,有不得不打的理由。你愿意不愿意说给妈妈听呢?”
  用眼神鼓励,而不要催促,更不能逼问。这样,即使孩子知道错的是自己,也会在你的鼓励下勇敢地说出来。在孩子说的时候,你可以做出适当的回应,例如:“哦,你当时一定很生气了!”“他这么说你,太不应该了!”“所以,你很生气,你控制不了自己,就动手打他了!”这样的回应让孩子知道你接受了他的所有信息,你正在体验他的感受。
  记住,别否定或质疑孩子说的话。就算你已经听出他在说谎,也必须暂时接受,别戳破它。
  在倾听孩子的叙述以后,你明知他正等待你的批评或教训,但千万别这么做。你这时应该给他的是一些“参考意见”,例如:“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就不能回避。我看你可以有几种做法:第一种是——”给孩子开出一张“菜单”,至少要有三种可选择的做法,然后,引导孩子讨论这几种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效果。必须记住:你提供的只是“可行性”选择,不是“教导”,该怎么做,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只有这样做,孩子才会认定他是自主决定的,他会认真地去完成,并且负起一切的责任。
  在同理心下和孩子沟通,必须做到四个要点:
  1)必须做到确实倾听孩子的表白。
  2)不只是听懂孩子的话,还得感觉到他话中的感受,才能真正的与他共鸣。
  3)必须要有反应,而反应的方式是令孩子知道你确实听到他所说的话。
  4)不论孩子做对或做错,你必须先接受他的做法和感受,这样才能有后续的发展。
  所以,能有效运用“同理心”来处理孩子的教养问题,是好妈妈的另一个“资格证”。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4af244dd51fa8.shtml (84.44 KB, 下载次数: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2 16:46 , Processed in 0.087445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