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回复: 0

上海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集(四)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1 14: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六.孔孟论学
       
          1.常识:
       
          ①.选自《论语》、《孟子》。
       
          ②.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2.段意启示:
       
          《论语》
       
          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
       
          《孟子》
       
          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3.句译: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其中含义)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③.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十七.黄生借书说
       
          1.常识: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字子才,清朝进士,文学家。
       
          2.中心启示: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②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五段):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勉励他应该珍惜少年时光,勤奋学习。
       
          3.句译: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其余那些祖父、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十八.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常识:
       
          ①.选自《板桥家书》。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②.文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2.中心: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到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段意:
       
          ①.作者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②.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
       
          ③.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
       
          3.句译: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②.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
       
          ③.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
       
          ④.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端。
       
          ⑤.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十九.黔之驴
       
          1.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②.“唐宋八大家”中和他同一时代的文学家是韩愈。
       
          2.中心:描述了虚有其表的驴子最终被老虎所食的故事,诣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启示:启示人们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段意:
       
          ①写老虎初见“庞然大物”的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②写老虎通过不断地观察并试探驴的反应,终于认清驴子“技止此耳”,于是吃掉这个“庞然大物”。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3.句译: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
       
          ②.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
       
          ③.虎因喜,技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④.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⑤.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已入。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二十.黠鼠赋
       
          1.常识:
       
          选自《东坡全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中心: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利用人的疏忽乘机逃脱的故事,说明了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疏忽大意。
       
          启示:告诉我们做事应当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段意:
       
          ①.写黠鼠骗人,得以逃脱。
       
          ②.以“是鼠之黠”点题,分析老鼠骗人逃脱的伎俩,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欺骗。
       
          3.句译:
       
          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书童于是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不料老鼠)掉到地上就跑了,即使是(动作)敏捷的人,也(要)措手不及。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求形脱也。
       
          所以(它)并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来);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谋求逃脱。
       
          ③.拊床而止之,即止复作。
       
          (苏子)拍拍床(想)制止它,(声音)已经停止了(不久它)又发出(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00:43 , Processed in 0.07686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