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3|回复: 0

2015年合肥名师押题:我学会了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9 1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师押题】
       
          学会打开一扇窗,你就能见到一片美丽的风景。学会驾一叶小舟,你就可能驶向大洋的彼岸。学会飞翔,你就能翱翔于蔚蓝的天空……回望初中三年,你都学会了些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将题目“我学会了”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500字。
       
          【押题理由】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普遍趋势是:⑴贴近学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比如2014年青岛的“我不后悔的那件事”。⑵张扬个性,让考生说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话语。近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几乎都有一个显性的或隐性的“我”,比如2014年安徽中考作文题“说说我自己”。⑶命题趋向“半命题”化,统计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⑷命题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我学会了”这个半命题作文,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关注成长过程,既有所限制,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张扬考生个性,又渗透着正面的价值取向。
       
          【命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我们要关注四个部分材料。第一,引导语。省略号前的引导语,是触发我们思考的,不可以引用到我们文章中,也不要受其限制而影响了思维拓展。第二,提示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告诉我们,作文构思只需写一个点,不能“多点开花”。第三,题目要求。作文题目中的四点要求,是我们作文时必须遵守而不可违反的。第四,题目本身。作文题“我学会了”有“命题”和“自命题”两个部分构成,审题时要仔细琢磨。下面,我们从“命题”、“自命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对作文题做一些解析。
       
          ㈠命题“我学会了”。“我”、“学”和“会了”三个词语,我们都需要琢磨。“我”是作文的主体,是主人公,也是第一人称。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我”未必一定要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拟人体”的“我”,也可以是小说中的“我”等,但必须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或表达观点。“学”是过程,“会了”是结果。如果我们文章侧重叙事,那么“学”就是作文描述的重点。这个“学”的过程描写就必须具体,有细节,有感染力,当然“会了”的点题也绝不可少。如果我们文章侧重表达“会了”的结果如何,“会了”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作用,那么,“学”就要略写,而“会了”的结果就要详写、就要铺成。
       
          ㈡自命题“”。自命题的这一半,是展示个性的部分,我们要拓展自己的思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创意的词语来完善题目。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去思考。一是正反两个方面选题,我们尽量考虑选择反面的。比如“坚持”与“放弃”,选择“放弃”更好,“记得”与“忘记”,选择“忘记”更好。不过,要坚守的原则是,即使选择反面的词语,也要从正面立意。二是形象化。比如,我们拟选择写“我学会了感恩”,我们要想一想,能不能将“感恩”换成一个更形象、诗意的短语呢?三是避免落入俗套。这样的半命题作文,大家很容易想到一些常用的词语,比如“感恩”、“坚强”、“骑自行车”、“烧饭”等,我们在构思立意时,要尽量避免。
       
          ㈢“命题”和“自命题”部分要联系紧密,不可偏颇。同学们写半命题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顾此失彼”。比如同学们写“我学会了感恩”。因为“感恩”是自己填写的词语,通常会重视,然后通篇作文都在写“感恩”,写什么是感恩、怎样感恩等,而忘记“我学会了”这个命题部分,文中失去“我”这个主体,没有“学”的过程,也没有“会”的结果。也有同学重点突出“我学会了”的过程,而将“感恩”这主题给忽略或淡化了。这种将“命题”和“自命题”部分割裂开来,顾此失彼的问题,是同学们构思和写作半命题作文尤其要重视的问题。
       
          【高分素材链接】
       
          ㈠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学会了诗歌写作的基本技巧,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㈡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学会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术,让父亲刮目相看。
       
          ㈢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非常好奇,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㈠甲妈妈将苹果切成两半,一半大一半小,让哥哥和弟弟挑选,哥哥欲挑大的,妈妈瞪了哥哥一眼,哥哥灵机一动说:“把大苹果让给弟弟。”从此,哥哥在学会谦让的同时,也学会了违心。
       
          ㈡乙妈妈将苹果切成两半,一半大一半小,对哥弟俩说:“你们去修剪草坪,谁修剪得又好又多,谁先选择苹果。”从此,哥弟俩学会了按劳取酬。
       
          ㈢丙妈妈分苹果,她对哥弟俩说:“你们两人,一人有切苹果权,一人有先选择苹果权,你们要哪一种权,你们自己决定。”从此,哥弟俩学会了公平和公正。
       
          【高分范文】
       
                                            我学会了放弃
       
                                                                 伍艳

       
          放弃,也许你会说那是懦弱、胆怯的表现。其实,我也曾这样的认为过。但我发现并不都是如此,那天,我学会了放弃,还是那么安然自若。
       
          那天下午的日记课,每一组应有四个人朗读日记。其实这对读日记的同学应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作为一个组的负责人,我应安排好这件事。虽然大家嘴上都说:“不读,不愿意。”但从他们的言行中我知道他们想读,他们也都明白这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犹豫了,不知让谁读好!我把大家的日记都拿来看,想找一些优秀的文章,每一个成员的都不放过。看过之后发现大家的日记都很精彩,有的分很高,有的得到老师很好的评价。左挑右选之后,选出的人数还是超过四个,去掉谁呢?这可让我左右为难呢!猛然间将自己的日记放进了书包,拿了几个平时没有读过日记的同学的日记本。我知道她们在比赛中成绩也许不会理想,但我却认为她们需要和我一样的机会。我怎能只从自己的利益去单纯的考虑问题呢?那也未免太个人主义了。
       
          当她们走上讲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自己最好的表现去朗读时,我沉默了,我为什么不早一点拿去自己的日记本呢?曾经为了一个小小的机会,和朋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尔虞我诈,使出不该有的手段。选日记时我怎么了?——因为我舔尝过丧失机会的滋味,我知道被人漠视的感觉。我理解她们的心情。再说我已有了太多的机会,而在她们的眼里,读自己的日记可能还是一个梦想。这一切,可能都是我放弃的原因吧!
       
          今天,我放弃了,我心甘情愿的退出了,但并不代表明天!因为我知道,机会不能靠别人施舍,而要靠自己去争取。这正如严冬的梅花,如果它不抓住机会,不绽放,人们会知道这位顶风傲雪的“英雄”吗?
       
          【名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有三点特别值得称道。第一,立意角度独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作者避开常规,选择“放弃”作为立意出发点,设下悬念,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将“把机会让给别人”作为文章主题,传递积极的价值观。第二,细致地描述了“学会”的过程和“学会”后的心理感受。作者真实地再现了自己选择“把机会让给别人”的心理矛盾斗争的过程,以及看到同学荣获机会后的心理体验,细腻动人。“我学会了”的过程和结果与“放弃”的立意点,完美结合。第三,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章开头反面铺垫,点明“放弃”并不都是“胆怯、懦弱”的。结尾呼应开头,补充交代“今天,我放弃了”,并不代表“我”会永远放弃,“我”仍会积极抓住机会,既升华主题,又呼应文章开头。
       
          【模拟阅卷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10分=总分50分(以满分50分为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12:58 , Processed in 0.06681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