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1|回复: 3

2015太原中考作文素材之印度人伸手救蝎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13: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太原中考作文素材积累:材料作文“印度人伸手救蝎子”。
       
          【作文】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到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打转,他马上伸出手想把它救上岸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碰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地蛰了他一下。当他再次伸出手去,想把蝎子救上来时,蝎子再一次蛰了他。
       
          旁边的一个人说:“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蛰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言之有物,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导写】
       
          从印度人的行动切入,我们可以看到执着、勇敢的品质;从他的话语切入,我们看到了他对“爱的天性”的守护——明知有凶险,依然要践行,分明和孟子的“求其放心”说,还有康德的“道德律”,有异曲同工之处,大有将爱心进行到底的笃实与豪迈。
       
          这些都是可资写作的话题。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对社会的和谐建构有何启示,均可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开掘,巧妙组织,谈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也可从印度人的言行中挑刺,仅凭爱的天性做事,是否尽善尽美?
       
          从“旁边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功利第一”、“明哲保身”、“爱有条件”等生活哲学的根深蒂固,如影随形,这似乎带有《愚公移山》中智者和愚公思维交锋的影子。
       
          何为智,何为愚?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市场吗?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些“旁边人”或自以为是的“智者”,对他们的生活哲学,你看得惯吗?为什么?完全可以将材料提炼一下,作为思考的引线,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3 13: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文】
       
          1、不放弃爱的天性
       
          为了救落水的蝎子,一位好心的印度人连续两次被蛰,还是不放弃,这令人不禁想起《农夫与蛇》中那位好心的农夫。不同的是:农夫临死前开始悔恨自己的糊涂——善恶不辨,彻底否定了先前的善行,而那位印度人明知蝎子会用毒针袭击自己,却死不悔改。
       
          这是不是“糊涂”得过分,“愚蠢”得离奇了呢?
       
          显然不是!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着向前,这是一种“深爱”。相对于力所能及,又不会使自己损失太多而行善的“浅爱”,以及为了个人名誉、地位、金钱,热情奉献的“伪爱”,这种“深爱”显得光明磊落,义薄云天。试想:一个对毒蝎子都能施予爱心的人,还用得着担心他对周边的人,自己的家乡、国家不爱吗?
       
          印度有释迦牟尼割肉喂鹰的传说。不忍心让鸽子死,但也不想让老鹰饿,佛主就用自己身上的肉喂鹰。没想到这种神性的慈悲,一个普通的印度人也具备了,这难道不是令人称奇的精神对接吗?
       
          不敢想象,如果满大街都是精于算计,明哲保身的“智者”,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危险,还能指望被救吗?推而广之,如果民族有难,国家有险,个个内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么这个民族岂不成了一盘散沙,存续都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崛起和振兴呢!没有了民族的依托,个人的利益又能生存多久呢?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着向前,这也是一种“真勇”。无知者无畏,那是蛮勇;拜金者无畏,那是愚勇;仁爱者无畏,那才是真勇!印度人并非不知蝎子的厉害,也并非不知自己救它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可是他还是坦然地做了,这便了不起。
       
          大地震中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老师,客车上为了旅客利益勇斗歹徒的军人,还有在贫困线上挣扎,却义无反顾地将血汗钱捐给灾区的拾荒者,他们内心有仁爱,所以危难时刻总能迸发出令人钦敬的大勇、真勇,使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着向前,这更是一种“大智”。在常人的眼中,印度人本可以安然无恙,可是他不识好歹,竟然去救一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有毒、且有攻击性的动物,实在是不划算,可是谁能想到:他竟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天良,也无形中维护了人类高贵的爱的天性。
       
          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印度人知道寻求,知道守护,所以他的爱心一直与他的生命同在!
       
          【简评】
       
          这是一篇值得称道的个性之文!
       
          思辨有深度。拿救蝎子的印度人和救毒蛇的农夫比较,很自然地激疑:印度人是不是“糊涂”得过分,“愚蠢”得离奇,然后迅速亮出观点,并从“深爱”、“真勇”和“大智”三个层面进行深入论证,有一种思维不断“跳级”的新奇和灵动。在分论点的论证中,作者还注意层层深入,如“深爱”是在和“浅爱”、“伪爱”的比照中被充分论述的,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智慧。
       
          论述有力度。作者既注意从爱的天性的角度,对印度人的人性美进行深度分析,也注意运用神话传说、名人言论加以验证、拓展,并能联系身边实际,谈出对不放弃爱的天性的价值思考,显得视野开阔,议论纵横,颇具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3 14: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光有爱,还不够
       
          为了救落水的蝎子,一位好心的印度人连续两次被蛰,还是不放弃,爱心可嘉,勇气可嘉,毅力可嘉。
       
          但是蝎子并不领情。
       
          印度人觉得这是天性。他没有站在蝎子的角度深入想想:我都被水淹得够呛了,这个肉呼呼的怪物还来袭击我,真是讨厌,看我不教训教训你。哼,咱落水的蝎子也不是好欺负的!
       
          我感到很奇怪,那个印度人想施救,为什么不借助一下外物呢,譬如一根小树棍,一个小木片,哪怕一片树叶也行啊!明知对方有攻击性,为了所谓的爱,一点策略都不讲,要是遇上陷入危境,却依然有夺人性命的动物,该怎么办呢,还是以身相许?
       
          如果是这样,这种爱就要被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庄子.至乐》篇中记载过一个故事:一只海鸟飞到了鲁国,鲁国国君对它宠爱得不得了,又是设宴,又是奏乐,生怕亏待了它。可是,令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那只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给吓死了。用对待客人的方式对待一只鸟,爱心是有了,但忽略了依照鸟性。爱不对路,怎能不害死鸟呢?
       
          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并非人人都能理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多了去了。
       
          比如一些爷爷、奶奶,不懂得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的孙子、孙女,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萌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却一个劲地拿钱或者好吃、好玩的东西去引诱孩子学习,结果当这些东西一旦失去诱惑力,孩子学习的动力跟着就没了,甚至还出现用不学习来威胁,进而不断获得自己并不合理需求的现象。
       
          难道是爷爷、奶奶们没有爱心吗?不,他们有,有极了,但就是没有遵循教育之道!
       
          也有很多人一直不理解:本想好心好意地帮助一下山区里的贫苦学子,搀扶一下拄着拐杖独自登山的残疾人,可人家只是礼貌地笑着说声“谢谢”,然后继续“安于现状”,就是不会领你的情。
       
          为什么呢?一位考上哈工大的福建籍考生坦言:“我受不了那种被怜悯的感觉。”
       
          这句肺腑之言给广大的爱心人士什么启示呢?
       
          没错,给人家爱心,更要给人家尊严!否则,他们宁愿选择相信“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也不会接受你提供的“免费午餐”。
       
          一句话:光友爱,还远远不够!
       
          【简评】
       
          这是一篇思想奇崛,体验细腻之文!
       
          从印度人勇敢、执着、富有爱心的言行中,发现爱的错位,进而提出爱要“遵循自然之道”、“吻合教育之道”,并要注意“维护受助者的尊严”。此之谓“思想奇崛”。
       
          在印度人身上见爱心、见勇气、见毅力;在无意中害死爱鸟的鲁国国君身上发现“爱不对路”;在溺爱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身上领悟“没有遵循教育之道”;在有心助人却在无意中伤害别人尊严的施助者身上明白“给人家爱心,更要给人家尊严”,此之谓“体验细腻”。
       
          没有独立思索的自觉,没有言语创造的冲动,根本无法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3 1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3、天性让世界更美丽
       
          天性的流失,生活中并不鲜见。
       
          人性本善,可是有人却利用善良攀登更高的权位;慈悲为怀,可是有人却利用慈悲攫取更多的金钱;任重道远,可是有人却利用责任追求更浑的享受。他们成了难以救赎的蝎子!
       
          你,是那个拯救蝎子的印度人吗?
       
          蝎子被救上岸了,印度人的手却被蜇得红肿。尽管有不少人在摇头,但分明有一个充满敬佩的声音在响起:“不救这条蝎子,情何以堪啊?”
       
          这让我想起《浅水洼里的小鱼》。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见成百上千的小鱼被困在海滩的浅水洼里,倘若太阳升高,小鱼会因水干而全部死去,游人熟视无睹,但小男孩却特别心疼,他捡起一条条的鱼儿,然后奋力将它们扔回大海。
       
          我的耳边回荡着这个小男孩气喘吁吁,却真诚动人的声音:“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条……”
       
          在成人的眼里,小男孩或许很幼稚,可是遗失了恻隐天性的成熟,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小男孩固守自己爱的天性,他纯洁、高尚,如美丽的天使。
       
          外国人谈到天性便会联系到自然(nature)。是啊,自然多好,纯净、无暇而又满蕴着生机。
       
          有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在离婚后依然无条件地帮助前夫在事业上重新风生水起。朋友们不解,问她为什么要帮助伤害过她的男人。
       
          “我也生气过,可是面对他的祈求,我的心就软了下来,就想去尽力地帮他。”女人很淡定地回答,“或许这就是我的天性吧,我没办法对需要我帮助的人袖手旁观。”
       
          多么朴实的回答啊!没有被仇恨淹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在观望对方的落魄中获得心理的极大满足。而是凭着本心,很包容地去做应该做的,不计前嫌,不计得失,一切所谓的持重、理性、骨气,在这样自然的天性面前,都会显得黯然无光。
       
          帮助前夫的女人,挽救蝎子的印度人,行为方式不一样,但是爱的天性却是相同的。他们无法拯救这个充满功利、充满算计的世界,但是却可以感化身边一颗颗坚硬如冰的灵魂,让天性的光辉照亮身边的每一寸土地。
       
          天性让世界更美丽,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做个拯救蝎子的印度人吧!”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却诗意流淌。
       
          首先,印度人救蝎子的材料,竟然被作者赋予了拯救与被拯救的象征内涵,并呼吁以简单的天性,对抗充满功利、充满算计的世界,这确实是神来之笔。
       
          其次,无论是抨击天性流失的现象,还是叙述救鱼小男孩的故事,或是帮助前夫的女人的故事,作者都夹叙夹议,并注入强烈的情感,富有爱心,充满激情的个性色彩极其显豁。
       
          另外,作者对印度人救蝎子的后续想象,还有结尾的呼告手法的运用,同样情感饱满,画面感极强,这也是诗意涌动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20:33 , Processed in 0.07309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