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回复: 0

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的原则,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求创新。试卷严格依据《2011年河北省中考文化课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试卷覆盖面较广,突出能力立意,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既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又注意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今年的语文试卷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试卷。
          一、强化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语文试卷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查。从分值来看,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分值是历年来最高的,从2000年的12分提高到24分,整整提高了一倍。试卷考查了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名篇中句子的默写,所要求默写的句子,有的是名句,有的不是名句,意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全篇的背诵积累。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量背诵这些名篇佳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字音、字形的考查是必考内容,这是语文的根基所在。今年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采取了综合性考查的方式,结合具体语境来设置题目,不是简单地辨识正误,而是着重考查运用的能力。第⑴小题“给下面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既考查正确识读汉字的能力,又考查汉语拼音的运用,所考查的“繁衍”的“衍”和“栖息”的“栖”两个字都在要求掌握的3500个常用字范围之内。第⑵小题考查错别字的辨识与修改。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位一体的,辨识错别字需要借助汉字的字义加以区分,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恩惠”不能写成“恩慧”,因为“惠”和“慧”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惠”的意思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而“慧”的意思是“聪明”。同样,“漫步”也不能写成“慢步”,“漫”是“没有目的,不受约束,随便”的意思,而“慢”是“从缓,速度低”的意思,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两个字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混淆。设置此题,意在加强对词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引导师生重视词语的教学和积累,夯实语文的根基。标点符号运用的考查继续得到重视,今年的标点符号试题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但难度有所增加。标点符号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可以使文章内部层次更加清晰,还可以使内容表达更加清晰明白;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结构以及概括文段段意,也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标点符号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乃至乱用标点符号的现象。今年的标点符号试题就为扭转这种局面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此外,对同音词、同义词辨析的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的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等都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及其运用的考查内容。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就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今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如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全部来自课本;第2题的命题素材来自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人教版题为《再塑生命》,河大版题为《再塑生命的人》,语文版题为《我的老师》);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来自课本;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是《桃花源记》。这样,直接涉及课本的试题共有9道,分值为24分,占总分值(作文分除外)的34%,可见直接出自课本的题目所占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此外,有不少题目考查课本内容的迁移能力。如第9题(2)小题,要求解释“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道题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句中的“加冠”即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这是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会一味死记硬背,这道题就无法作答。第11题(2)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第20题(1)小题,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如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可运用从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中所学插叙的知识作答。如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可运用从课本《故乡》《散步》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题目虽然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经典名篇,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写法,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成为学习的范例。认真学习课本,透彻理解其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弱化课本的倾向,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更不用说深入理解内容了。却用大量的时间作各种资料上的练习题,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真正提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相信今年的语文试卷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三、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今年的语文试卷减少了不用思考就能作答的低层次试题的数量,增加了思维含量较高的试题的数量。如第4题要求给7个句子排列合理的顺序,这段文字属于事理说明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思维含量很高。如第12题 “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缜密性,学生需要联系所提供的两段文字,从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和社会安定四个方面来作答。如第15题“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意在考查议论文结构严谨的文体特征。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不能只关注局部内容。又如第16题“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运用了哪些论据,分别属于哪种论据;该段有无分论点,这些论据要论证什么论点;需要联系中心论点;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方可理清该段论证层次。该题考查论证过程,恰恰是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
          鉴赏能力是最高层级的语文能力,解答这样的试题,同样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卷加强了对语言赏析能力的考查。如第8题“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中秋之夜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意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停留在默写填空的水平上。这种题型一方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与高考相接轨。第20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哭成了一个泪人”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温丝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道题需要从语言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所承载。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咀嚼、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
          综合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今年的试卷在这方面得到了加强。如第6题:“阅读‘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图表,回答以下问题:(1)从左面的图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请说出理由。”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将图表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在我省语文试卷中尚属首次。又如第22题“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生需要转换角色,深入文本,揣摩选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并结合奥斯卡颁奖现场情境,才能够表达出人物获奖时的真实感受。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在一定场景即席发言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上,而且体现在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学生能质疑,这才是独立地、个性地、深入地阅读,其思维才真正是自我的、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才更具有思维的价值。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质疑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然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学生答问题,而不让学生提问题,抹杀了学生的灵性,遏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今年的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第7题,要求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内容质疑。对这两个句子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只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不必作答。这道题就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这道题在我省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开了先河,无论是对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还是人才的培养,都有深远的意义。
          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考试不仅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人文思想的教育也要贯穿其中,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今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如第2题所选的材料出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美文,阅读这段清新、流畅的文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第4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是一段介绍汉字造字方法的说明性文字,阅读这段文字考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略到汉字造字方法的科学神奇,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道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而且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因而为人们千古传诵;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中作者对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的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课外文言文选取的是少年岳飞的故事,阅读这段仅一百余字的短文,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少年岳飞勤于读书和刻苦练武的情况,进而了解到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与他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有很大的关系;议论文阅读材料《在错误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的道理,这对考生的人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记叙文阅读材料《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叙写了珍妮芙太太与温丝莱特之间一段动人的故事,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温暖,进而学会感恩。以上这些都是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熏陶的具体体现。考试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这是命题者的刻意追求。
          五、作文考查返璞归真
          今年的作文试题是传统的命题作文,题目为《陪伴》。这道作文试题有以下特点:其一,便于考生表达。每位考生有话可说。“陪伴”的话题、内容,可取材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可以是陪伴别人,也可以是被别人陪伴;这种陪伴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可以写人,还可以写物。就体裁与形式来说,可记叙故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对“陪伴”发表看法,写成议论文。其二,体现了作文考查的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该文题贴近考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便于捕捉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可避免考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其三,导向良好。目前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缺乏对家长的孝道、感恩、回报,缺乏与他人的相处相知。此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在以上方面得以弥补与加强,也意在引领我省的作文教学在此方面得以改观。此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不肯放手,一味相伴,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而依赖性强的社会弊端,此文题会引领一些考生对此进行反思感悟。其四,简约、明快。今年仍运用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并且没有任何提示,简洁、干净,给了考生充分的独立的思考空间。今年的作文命题角度小巧独特,选材与落笔具体可行,寓意丰厚深刻。可以说平实但不肤浅,简约但不简单,为学生充分展示写作水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六、彰显了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一份好的中考试卷不仅要有良好的选拔功能,还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功能。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某种意义上说导向作用比选拔作用更重要。因为中考试卷是指挥棒,它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今年的语文试卷彰显了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等项内容全面考查;既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考查,又注重对迁移能力的考查;既注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深入品析的考查;既重视知识的考查,又重视能力的考查,既考查思维的结果,也考查思维的过程,同时还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全面考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采用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由此可见,今年这份试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是非常鲜明的。
          纵观今年的语文试卷,命题思路清晰,学科特点鲜明,选材精当,考查重点突出,题干表述简明,难度合理,在不少题目上富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份试卷一定会对我省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促进我省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更多中考信息》》》新东方网中考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8 20:49 , Processed in 0.05021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