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5|回复: 1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速练习(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言提速练习(2)
          《爱莲说》加点字解释卷A卷
          1、水陆草木之花(         )
          2、可爱者甚 蕃 可(         ) 可爱 (         ) (         )(         )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         )(         )
          5、濯 清涟 而不妖 (         )(         )(         )(         )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         )(         )
          7、亭亭 净 植,可远观 而不可 亵玩 焉 (         )(         )(         )(         )(         )(         )(         )(         )
          8、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 (         )(         )(         )
          9、莲,花之 君子者也(         )(         )
          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12、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         )(         )(         )
          编写要求:
          选择150字、6个虚词、课后注释以及在句子翻译过程中应该知晓的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
          《爱莲说》句子翻译测试卷(A卷)
          1、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写要求:囊括所有的句子。
       
        《爱莲说》阅读理解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托物言志的名文。“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或。
          2、分别写出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以和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赞美。
          第二段以菊花的“”、牡丹的“”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的生活态度。
          3、全文歌颂了君子“”的美德,表达了作者的高尚品格和对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编写要求:关注课后注释1以及《点击》中的阅读指南。
          关注朝代、作者、选自(名家名著)、段意、中心思想。
          《爱莲说》加点字解释卷A卷答案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相当于“的”)
          2、可爱者甚蕃( 值得 ) ( 值得喜爱 ) ( 很 ) ( 多 )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 ) ( 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 ) ( 唯独 )(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意义。)(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沾染 )
          5、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 (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美丽而不端重 )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透 ) ( 挺直 ) ( 牵牵连连 ) ( 枝枝节节 )
          7、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耸立的样子 ) (洁净 ) ( 树立 )(遥远,空间距离大)(看,观赏)(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妖艳 ) ( 玩弄 )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认为 )(助词。相当于“的” ) ( 指隐居的人 )
          9、莲,花之君子者也 (助词。相当于“的”)(指品德高尚的人 )
          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少 ) ( 听见 )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什么 )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 当然 ) ( 人多)
          要求:
          首先按照书本的课后注释,其次按照字典,第三,参考《点击》。
          如果是存在争议的字词,请用红色标注。
          虚词,关键在于区分其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翻译,不必过细地考虑其语法功能,例如不必区分“之”是调节音节还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只要标注到“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即可。
          《爱莲说》句子翻译测试卷(A卷)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中、陆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妖艳。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中间是通透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越是离得远越觉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编写要求:首先按照课后注释,其次参考《点击》。
       
        《爱莲说》阅读理解卷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 周敦颐 )托物言志的名文。“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事物 ),也可以( 发表议论 )或(记叙事物 )。
          2、分别写出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以( 菊花 )和( 牡丹 )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 ),赞美( 莲花的品格 )。
          第二段以菊花的“( 隐逸 )”、牡丹的“( 富贵 )”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 君子 )”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3、全文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 )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编写要求:关注课后注释1以及《点击》中的阅读指南。
          关注朝代、作者、选自(名家名著)、段意、中心思想。
          《爱莲说》加点字解释卷A卷答案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相当于“的”)
          2、可爱者甚蕃( 值得  ) ( 值得喜爱    ) ( 很    ) (  多     )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   ) ( 很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  ) ( 唯独  )(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意义。)(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沾染   )
          5、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 (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美丽而不端重  )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透  ) ( 挺直 ) ( 牵牵连连 ) ( 枝枝节节 )
          7、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耸立的样子 ) (洁净 ) (  树立 )(遥远,空间距离大)(看,观赏)(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妖艳 ) ( 玩弄   )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认为    )(助词。相当于“的”  ) ( 指隐居的人   )
          9、莲,花之君子者也 (助词。相当于“的”)(指品德高尚的人 )
          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少 ) (  听见  )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什么 )
          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
          ( 当然 ) ( 人多)
          要求:
          首先按照书本的课后注释,其次按照字典,第三,参考《点击》。
          如果是存在争议的字词,请用红色标注。
          虚词,关键在于区分其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翻译,不必过细地考虑其语法功能,例如不必区分“之”是调节音节还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只要标注到“助词。起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即可。
          《爱莲说》句子翻译测试卷(A卷)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中、陆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妖艳。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中间是通透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越是离得远越觉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编写要求:首先按照课后注释,其次参考《点击》。
          《爱莲说》阅读理解卷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 周敦颐     )托物言志的名文。“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事物     ),也可以( 发表议论 )或(记叙事物  )。
          2、分别写出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以( 菊花    )和( 牡丹    )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  ),赞美( 莲花的品格       )。
          第二段以菊花的“( 隐逸    )”、牡丹的“( 富贵    )”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 君子    )”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3、全文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  )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编辑推荐:
          2012年中考生心理调节必备五大妙方
          中考生早餐吃得要像“皇帝”一样
          决战中考:数学必做压轴综合题(20道)
          中考物理:用马铃薯确定电池正负极
          近五年全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集锦(500篇)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及范文参考
          更多中考信息》》》新东方网中考频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7 06:48 , Processed in 0.06985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